中国历代帝王之中,若论帝王之术这一块,秦昭襄王、唐玄宗李隆基、宋朝宋徽宗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他们的身上,都表现出三个特质:一是特别能忍,布局滴水不漏;二是用奸臣为刀,铲除异己;三是成功之后,再毁了这些刀以祭天下。
秦昭襄王用范雎,后来范睢被秦国律法处于极刑,罪名是通敌;唐玄宗用李林甫铲除异己,待李林甫死后,再鞭其尸灭其门,天下人感恩戴德;宋徽宗用六贼把控朝堂,他也是宋朝中难得一见得能压制文官集的一位君主了。
(秦昭襄王)
昭襄王为什么会杀了白起?其实作为帝王,有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
其一,昭襄王想要收军权,他就必须独吞灭赵之功。
收军权,并不是一纸文书就能解决的,它是用一个建赫赫功勋的将领去替代另一个将领的过程。比如,秦始皇选择了灭赵,而汉武帝选择了北击匈奴,都是为了加强自身的功勋,然后完成军队内部的“以新代旧”。
昭王时代,功高莫过于司马错和白起,秦军威震天下,而老秦将领基本都出自这两位将军门下,白氏与司马氏在军中的势力可谓是厚雄惊人。
长平之战之后,白起建议趁胜追击拿下邯郸,但是被昭襄王拒绝了。昭襄王和范雎想要收军权,他就必须要把白起踢出局,然后独吞灭赵之功。
见于《蔡泽范雎列传》: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
(白起与范雎有隙)
其二,独吞灭赵之功,就是因为白起已经功高不赏了,除了分封之外再无他法,但昭襄王是不可能分封的。
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天下,而同为大国的楚国最后却被灭了,原因就是因为秦国不分封诸侯,而楚国疆域广大,但诸侯贵族却有上千家。
贵族多则赋税少,私门富而王权分,因此在商鞅在变法之初就立下铁律——宗室无军功者,不得列入宗室祖籍,虽富亦不得愈制。
就连秦国宗室都这么严格,就别说外姓有功之臣了,而这个“不分封功臣”的铁律,到了秦始皇时代,都有能得到了始终的贯彻。
功高不赏,一直是秦国王室的铁律,或者说是商鞅变法的铁律,所以第一个倒下的是魏冉的封地。见于《史记》: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魏冉),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魏冉被封为穰侯)
魏冉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封地在“陶”,但他死了之后,昭王立即着手收回了陶,魏氏想要把封地传给后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陶”被昭王收回,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郡。
其三,白起的功劳比魏冉还大,怎么办?
如果白起灭了赵,那昭王到底是分封呢还是不分封呢?不分封则违背了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度,也会寒了功臣之心,所以昭王干脆拒绝了白起乘胜攻打赵国的建议。
见于《白起列传》: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白起之功,“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周公、召公、太公那都是分封制度的最大得益者,周公封地在鲁、召公在燕、太公在齐。
(昭王与白起)
由此可见,在秦国的历史,关于“分封与集权”之争,不仅秦始皇时代才有,而是历来就有有。所以历代秦王为了彻底地推行郡县制,在压制功臣方面可谓是下了苦功夫,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也把这个问题说得非常明白。
见于《谏逐客书》: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李斯的“强公室,杜私门”,就已经点出了昭襄王为何要下死手的原因。而在《项羽本纪》中,也提到了秦国王室历来就是功高不分封诸侯、反而杀之的原则。
见于《项羽本纪》: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亢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白起自尽)
白起为秦将,赐死于阴密;蒙恬有大功,被害于阳周,皆因为功多而不能尽封,所以以法杀之,这理由说得再也明白不过了。
所以,我们返过头去看,为什么秦始皇杀了嫪毐?为什么赐死了吕不韦?因为“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而吕不韦的封国在洛阳,杀了他们,秦始皇就能收回“毐国”和“洛阳封国”,而这些都是秦国坚持郡县制必然导致的结果。
个人建议,读秦史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记录模糊的地方,都可以用“集王权”和“分封与集权之争”这两个原因往里面套。套完之后,你就会发现,基本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