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被称为“诗圣”的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藏一般的诗句,在这些流传上千年的诗句中,我们得以见到中唐景象,得以见到下层百姓的种种疾苦,得以见到如翻腾江水一般的豪迈气势,得以见到沉郁顿挫的忧思……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杜甫是其中一颗不可忽视的明星。
走红外国的唐朝诗人
英国的BBC向来都是打造高质量纪录片的一个平台。今年四月份,BBC推出了一部介绍诗人的纪录片,其主角不是莎士比亚,不是但丁,而是杜甫。
纪录片的名字简单粗暴,就叫《杜甫》,他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
主持人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尔·伍德担任,迈克尔·伍德到访中国,从西安、长沙到成都,追寻杜甫生前的足迹,娓娓道来杜甫一生的颠沛流离。
在成都,迈克尔·伍德还念起了杜甫的《成都府》,我们仿佛能看到一千多年前,诗人漂泊于蜀地的场景。他还把杜甫的诗与《荷马史诗》相比,足见杜诗地位之高。
而纪录片里最大的惊喜是节目组邀请来英国国宝级演员、电影《指环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月夜》等十五首作品。
这位眼神如同深深潭水,满头银发的老演员,用深沉的莎翁腔吟诵诗句,听来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对于中国古诗的遗憾来说,就是难以翻译成英文,翻译出来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但好在用心的BBC还是能把杜甫的诗翻译得独具匠心。记录片《杜甫》一上线就获得无数好评,“诗圣”杜甫就此走红国际,他的诗篇将在世界上流传得更为广泛。
就让我们来回顾诗人杜甫的一生。
郁郁不得志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小被姑母养大,祖父杜审言曾担任过国子监主簿,才华横溢,在文坛上享有崇高声望,父亲杜闲担任过兖州司马,也许就是因为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使得杜甫无法像李白、陶渊明等同样在官场上不得志的诗人那样潇洒生活,他自小树立的目标就是要做官,就是要为国家谋福祉。
他的一生忧国忧民,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受尽苦难。忧国忧民是他的伟大之处,但更是他的桎梏。杜甫自小好学,对作诗有着浓厚的兴趣,青少年时期能够受到各种文化、艺术、思想的熏陶,这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十五岁之前,杜甫家境优越,年少轻狂,过着得意的日子。从十九岁起,他结束了在书房中苦读的日子,开始了游玩生活。他四处漫游,见得许多大好河山,也识得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年轻的杜甫遇到了从长安被唐玄宗“流放”的李白。
三十五岁时,杜甫正打算入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不巧的是,这一年唐玄宗别出心裁,要在乡野中求取贤才。倒霉的就是,当时当政的是奸臣李林甫,他为了乡野中的贤人不进入朝廷成为他的绊脚石,就编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让参加选拔的士子全部落选。杜甫便在落选的名单上。这是他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
然而,对于他而言,坏运气不只有一点点。期间,他有一次偶然得到了玄宗的赏识,但还是因为李林甫,没能得到官职。
在科举之外的道路,还有与权贵交好,但他十年间在长安不断奔走,也没能求得一官半职,困在长安城里,生活贫穷,内心郁闷。他不但见识到了官场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
后来,杜甫被授予河西尉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官职,实在是不甘心自己满腹学问却无用武之地,于是写信表明自己不肯接受。随后,上级就让他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虽也是个小官,但总比前者好一点。杜甫迫于生计,无奈之下就接受了这份工作。
杜甫做官不久后,又遇上了安史之乱。玄宗仓促逃跑,太子李亨继位成为唐肃宗。杜甫此时在陕西避难,听闻肃宗继位,他便只身北上想投奔,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虏,与王维关押在一起,因为官小,得以趁人不注意逃脱。
杜甫逃脱后,又冒险前往长安投奔肃宗,恰逢肃宗在招募旧部,杜甫得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虽是八品官,但职责是跟在皇帝身旁提醒一些事项,这正合杜甫那种忧国忧民,一心为苍生谋福祉的志向。
伴君如伴虎,杜甫的好景并不长。仅仅任左拾遗半个月,杜甫就因提出要放过而惹得肃宗极其不快,差点小命不保,幸得宰相张镐相救,杜甫才没有被杀。他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不再得重用。
次年,杜甫对政治心灰意冷,辞去参军的职务,辗转漂泊来到四川,在朋友的帮助下建成一个草堂,带着全家寄居于此。
此后杜甫得到一份参谋的工作,但所要做的事实在不是他喜欢的,于是又辞去这份工作。之后的时间里,杜甫过着寄人篱下的艰苦生活,吃穿都成问题。因内心郁闷至极,回顾一生,皆是郁郁不得志,又见到许多民生疾苦,所以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名作皆出自这一时期。大历五年时,这位一生艰苦漂泊的诗人,死在了小舟上,享年五十九岁。
伟大之处
杜甫被称为“诗圣”,所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足见其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得以深入底层民众,深刻体会到战乱时期底层民众的劳苦,把这些朝堂之上看不到的疾苦赋予纸上,也让人们看到,乱世之中流血受难的不仅有将士,还有普通老百姓。实际上鲜少有诗人能像他如此。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无论处于什么时期,他都带着担忧天下的思想。他的诗歌铺满了政治黑暗、民间疾苦、忧患意识、青云之志,更充满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
在流亡途中,杜甫目睹了因战乱而产生的种种惨剧,才写出了“三吏”、“三别”这些极具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诗篇。他只是在描述客观的事实,无半点抒情,但人们从中就是可以看见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对人民的高度同情。
上天仅给了杜甫五十九年的光阴,他也没有在政治场上得志,但他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是多少人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