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人口变化如何?真的有百分之九十吗?某历史博主发文称,清朝入关后关内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但遍寻史料找不到出处。
清朝入关是为了统治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们需要劳役、兵源和赋税,如果把人都消灭,他们从哪获得这些东西?所以从逻辑上来说,所谓“损失百分之九十”尚且完全站不住脚。
明朝末期究竟有多少人,目前并无定论。根据《明光宗实录》,明光宗泰昌元年(即公历1620年),全国人口数量为5200万。考虑到当时社会动荡,大量人口沦为流民而无法统计,再加上明朝官员效率低下,统计数量很可能失实,所以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明末的实际人口大约在1亿5的千万左右。
那么清初人口呢?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数量大概在1亿左右。注意,康熙二十四年是公元1685年,这个时候清朝才刚刚彻底肃清前明的势力,大量人口因战乱而隐匿(因为康熙三十九年人口已经到达1.5亿,15年多出5000万不符合当时条件下人口自然增长)。
考虑到人口是封建国家征收赋税的基本依据,所以造假的可能性很低。单从明清官方记载来看,清朝统治下的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明朝泰昌年间增加了一倍。按照该历史博主的说法,清朝入关后减少了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则1644年清朝的人口最多500万。结果短短40年,到1685年人口便达到了1亿,增加了19倍,这还是在清朝入关初期连年战乱的情况下。这是有多反常识?
退一万步讲,即便咱们认为明末人口为1.5亿(这只是学者推测),损失90%后也仅剩下1500万。结果清朝在连年战乱的情况下居然只用了四十年时间讲人口恢复到1亿,简直是人间奇迹。而且,如果按照与明朝相同的统计方法,这一评价体系下清朝的人口应该也不止1个亿。
咱们不可否认,清初因为战乱人口确实有损失,但这个数字究竟是多少,一定要论从史出,绝不能胡编乱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