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赵云
把赵云放在第八,估计会引起很多争议,但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成正史。
正史里的赵云算不上是绝顶猛将,因为他不曾指挥过大规模战役。
刘备的“前后左右”四位将军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没有赵云。
“五虎将”这个称呼在正史里是不存在的。(作者史书凌轩阁)
赵云算是一代良将,他一生尽忠职守,兢兢业业,对刘备忠心不二。
赵云的主要功绩有:
取西蜀时,带兵打下江阳郡;张飞死后,负责统领刘备伐吴的后备军;汉中之战,汉水摆空营,吓得曹魏狼狈而逃。
7、王平
王平原来是曹魏部将,汉中之战后归降了刘备。
刘备非常赏识王平,觉得此人很有谋略,而王平也多次击败魏军。
诸葛亮北伐时,马谡不听从王平建议,从而在街亭被张郃打得大败。
王平临危不乱,布下疑兵,让张郃不敢放手追杀,然后王平收敛蜀汉溃兵撤退。
王平因此被诸葛亮封为荡寇将军,统领无当飞军。(作者史书凌轩阁)
建兴十二年,王平被封为汉中太守,防御曹魏。
不久后曹爽率十万大军攻打汉中,王平仔细分析了局势,经过排兵布阵后成功抵御了十万魏军的进攻,让曹爽无功而返。
6、马超
西凉锦马超,很多人都认为马超是一位绝顶猛将,武艺是仅次于吕布的存在。
这也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马超被严重美化了。(作者史书凌轩阁)
正史里的马超很莽撞,害死了一家二百多口人,身边只有堂弟马岱,四十多岁就郁郁而终。
潼关之战,马超前期取得了不小的优势,让曹老板感叹“马儿不死,吾死无葬身之地”。
但随后马超就中了离间计,跟韩遂决裂,西凉军大败而归,马超投靠了张鲁。
马超归降刘备后,在取西蜀时立下战功。
但这之后马超基本上就没有打过仗了,刘备根本不重用马超。
5、黄忠
黄忠本来是刘表麾下的中郎将,刘备打下荆州九郡后,黄忠归降了刘备。
刘备很有知人之明,重用老将黄忠,才让这一代名将不至于埋没终生。
刘备取西蜀时,黄忠冲锋陷阵,为刘备攻城克地,在三国志里被赞为“勇毅冠三军”。
黄忠的耀眼功绩是在定军山之战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让曹魏上下震动,魏军溃败。
夏侯渊的死,也就意味着刘备夺得了汉中。(作者史书凌轩阁)
黄忠凭此战功,被刘备封为“后将军”,跟关羽、张飞等人并列。
4、姜维
天水麒麟儿姜维,诸葛亮之后的蜀汉支柱。
诸葛亮走后,姜维在蜀汉崭露头角。(作者史书凌轩阁)
姜维跟曹魏大将邓艾、郭淮等人多次交手,互有胜负。
姜维虽没有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能,但他是个帅才。姜维不挂,蜀汉就有存活的希望。
邓艾奇袭阴平,攻破成都,刘禅投降。
此时姜维还在守剑阁,钟会带着十万大军,无论如何也攻不破剑阁。
魏军带着刘禅的亲笔诏书到姜维军中,让姜维投降。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刘禅庸弱,跟他爹昭烈帝刘备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3、魏延
魏延,蜀汉后期为数不多能上得了台面的大将,也是诸葛亮攻伐曹魏时的头号猛将。
魏延原是刘表部将,归降刘备后得到赏识,取西蜀时立下战功。
汉中之战后,汉中太守这个重要职位,蜀汉群臣都认为非张飞莫属。(作者史书凌轩阁)
无论从资历、能力来看,张飞都是不二人选,但刘备选择了魏延。
魏延霸气地说:“若曹魏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说到做到,镇守汉中十几年,防御曹魏进犯,保证了蜀汉的安全。
建兴八年,魏延击败了郭淮、费瑶带领的五万魏军,因此被诸葛亮封为征西将军,假节钺。
2、张飞
我们对张飞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误解,认为张飞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李逵型武将。
其实张飞在正史里被称为“万人敌”、“熊虎之将”,而且一直都是蜀军的二号猛将,地位、能力仅次于关羽。
张飞耀眼的战绩是击败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作者史书凌轩阁)
当时张飞先是奔袭千里帮助刘备稳住了局势,又连夜转战巴东地区,决战张郃。
张郃一直都以善于利用地形著称,可张飞就是把张郃引入了狭窄的山谷,大败张郃。
张郃为了逃命,放弃战马爬山而走,身边只有十个部下。
能把张郃打成这样,足见张飞“万人敌”称号不是白叫的。
1、关羽
“蜀之小地,名将唯羽”,关羽是蜀汉头号战将。
在陈寿惜墨如金的《三国志》里,关羽被称赞为“威震华夏”。
关羽的主要功绩有:
1、兵绝北道,赤壁之战后,曹仁跟周瑜在南郡对峙了一年之久,附近的文聘、徐晃、满宠等曹魏武将没有一个去救援曹仁的。因为关羽把他们全拦住了,这就是“兵绝北道”。
2、威震华夏。襄樊之战,关羽先是把曹仁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接着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杀庞德,吓得曹老板都要迁都。徐晃带兵赶到后,才拦下关羽。此时盟友东吴背弃盟约,陆逊、吕蒙白衣渡江,背后捅刀子,偷袭荆州,导致了关羽败走麦城。
为了把关羽拉下马,魏、吴两国出动了10位猛将围剿关羽。
曹魏: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东吴:陆逊、吕蒙、潘璋、蒋钦、朱然。
除了这10位猛将外,还有三个蜀汉叛徒:傅士仁、糜芳、孟达。
如果江东鼠辈没有背信弃义,如果刘备救援及时,关羽不会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