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位皇帝,绝对堪称是一代雄主。即使他有弑兄逼父篡位之嫌,但却依然不影响他的丰功伟绩。
可以说他无论武力值还是智慧值,都在古代很多帝王之上,可以说他创造的“贞观之治”,简直就是一个歌舞升平的治世。
李世民曾发明过一种职业,古代女人避之不及,但要是放在现代恐怕女人们都会争着来做,那么是什么职业呢?
原来这种职业就是艺伎,她们被安排在教坊中工作,并且每个人都能歌善舞,古代女人避犹不及,现代女性却趋之若鹜,放在现就是妥妥的明星。
一、唐代教坊
教坊笼统的说是古代乐舞机构,早在唐高祖李渊时期,就曾在皇宫内设立教坊,专门演艺乐舞供自己享乐。
这个机构隶属于太常寺,但是到了武则天如意元年时,又将其改为云韶府,并吸纳了很多宦官为教坊内的艺伎服务。
到了唐玄宗时期又在蓬莱宫侧设置教坊,同样以宦官为教坊使。祭祀、朝会等比较隆重的场合,会使用太常雅乐,但在日常宴享时则会用教坊俗乐。
其实,自唐之后宋、金、元等也都延续了教坊习俗,一直到清朝时才被废止。
依据史料记载,早在大唐初建之时,很多国家的使者都纷纷来到了长安,这些使者带着大量的朝贡,目的就是为了能和唐朝交好。
而唐朝的统治者们为了体现大国风范,所以才会在长安城内设置大量教坊,专供各国使节在此玩乐,以显示地主之谊。
而这个想法的初创者则是李世民,教坊中有很多从事歌舞演艺的艺伎,她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表演歌舞,借此表达对外国使者的欢迎之情。
但艺伎却并不是唐代的初创,早在唐朝之前她们便活跃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这样的记载。艺伎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以歌舞表演谋生。
只不过当时被称为“优伶”或“伶人”,一部分伶人被皇室或贵族养在家中,专供开办宴席时赏乐,但当时的伶人卖艺不卖身。
后来这些人被收入教坊中,成为了专业人才,并且进行专业的管理和训练。由于经常接触各国使臣,以及皇族、贵族等阶级,所以艺伎的地位开始提升。
但他们依然处于任人摆布的境遇,只不过此时她们的表演场所,以及观看表演的人地位都比较高而已。在这种水涨船高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教坊中的艺伎成为了专业演职人员。
二、艺伎:歌舞表演人员
事实上李世民设置的教坊,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歌舞团,而被收入教坊的艺伎,则是身份和地位都比较高的“艺术家”。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这些多才多艺的艺伎,在给外国使臣表演的时候,实则也是在彰显大唐的繁华。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据说艺伎在唐玄宗时期,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演艺水准,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早在开元年间社会发展和文化氛围发展到巅峰期,艺伎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甚至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艺伎,还可以和唐玄宗的妃子一起表演歌舞。
一旦被皇帝看中之后,就有可能被皇帝宠幸。例如,“安史之乱”的主谋之一安禄山,就曾是唐玄宗宫廷教坊中的一员。
由于他的“胡旋舞”跳得十分具有欣赏性,所以唐玄宗和杨贵妃都十分赏识他,这其实也是安禄山能够走狗屎运的一个契机。
为了实现往上爬的目的,比杨贵妃大很多岁的安禄山,竟然恬不知耻的认杨贵妃为干娘,然后借助干娘的帮助,又认下了唐玄宗这个干爹。经过他的一番操作之后,最终成为了一位带兵的将领,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三、明代的教坊司
实际上教坊司和教坊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是明成祖朱棣整编教坊之后的一个叫法而已。
但教坊司最大的特点却是民营化,即民间开始出现大量艺伎,在这种改革的影响之下,艺伎的地位开始大幅度降低。
明代艺伎的地位下降之后,彻底沦为了供人取乐的工具,她们甚至在表演歌舞之余,还要为客人提供其他服务。
故此艺伎才被称为下九流,但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她们终于拥有了被人尊重的地位,并且称为了被人追捧的艺人或“明星”。
结 语
李世民发明的这个职业,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和变化之后,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众人追捧的艺人。
可以说从娱乐文化角度来讲,他的确为后世人做了一件大好事,但由于现在有很多无脑的追星族,所以才会导致很多明星遭到了抵制,不过这件事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