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铸造的钱币主要有“凉造新泉”(前凉)、“丰货”(后赵)、“汉兴”(成汉)、“大夏真兴”(赫连夏)等四种,皆为方孔圆钱。永嘉之乱,十六国之肇始,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华夏名族在有记载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发生过像“永嘉之乱”这样的惨祸。就是这样一个亘古未有的乱世,竟然在中国古钱币的历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几笔。
富钱“丰货”
羯族人(羯族,又称“白匈奴”,是匈奴人的一支,有明显高加索白种人的特征;而普通的匈奴人是黄种人)建立的后赵石氏政权在公元329年攻灭前赵之后,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之势,之后的十几年中,一直没有大的战事,后赵进入了“夷汉宾服,四方来朝”的时期,迎来一个短暂的盛世。“丰货”钱就铸造于这个时期。“丰货”、“食货丰盈”之意,分篆、隶二种书体,直径24毫米左右,文字变化不大,存世量较少,近年来偶有出土(并无大规模出土记录),出土范围较广(西安咸阳渭河里就偶有丰货钱出现)。
凉造新泉,汉族遗脉
在“十六国”中,“前凉”的国祚最长(近六十年),且前凉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肇基于西晋凉州刺史张轨)永嘉之乱以后,前凉成了中原汉人的乐土,大量的中原汉人举家涌入,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前凉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军事压力之下,其军需开支可能也相当可观。
“凉造新泉”可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铸造出来的(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凉造新泉”是前凉政权铸造,只能根据相关史实及出土情况进行推测),早年间比较罕见,近年出土日益增多,以数百枚计,而且主要集中出土于甘肃武威以西地区,地域性十分明显。凉造新泉的钱体相对薄小,直径20毫米左右,可能也是没有成功发行的虚值货币,其发行时间可能是在公元324年至公元353年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期间,此时,前凉达到极盛,以致“尽有陇西之地,士马强盛”。值得一提的是,凉造新泉的钱文与王莽货泉的钱文在笔意上有异曲同工之秒。近年来,在某些拍卖会上,“凉造新泉”偶有现身,成交价一般在两三万元左右。
汉兴钱
当中原王朝群雄逐鹿的时候,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氐族人建立的成汉政权偏安于四川一隅,其昭文帝李寿于汉兴年间(公元338年-343年)铸造了“汉兴”铜钱,尺寸薄小,直径一般在17毫米左右,是非常明显的虚值货币,有“直读”(上“汉”下“兴”)和“横读”(右“汉”左“兴”)两种,也是中国第一个“年号钱”(将皇帝的年号铸造在铜钱上)。“汉兴”钱与蜀汉发行的虚值铜钱“直百”、“定平一百”等非常类似,它是对蜀中人民财富的又一次盘剥,并不得人心,《晋书》记载,汉兴年间“广修宫室,引水入城,务于奢侈。又广太学,起宴殿。百姓疲于使役,呼嗟满道,思乱者十室而九矣。”。
时至今日,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但“汉兴”铜钱仍然不难见到,川中辄有出土,“直读”者常见,“横读”者极少。“汉兴”作为中国第一种年号钱,历来是收藏的热门品种,普通的直读“汉兴”也就千元左右。
太夏真兴
赫连夏,中国最后一个匈奴王朝,在公元五世纪初,铁弗人(匈奴人的一支)赫连勃勃建立了夏政权,定都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铸“太夏真兴”铜钱,存世极罕。此时已接近十六国时期的尾声,公元431年,赫连夏亡于北魏。又八年,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