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历史上最奇葩的打分制度是什么么?不看成绩,也不看才华,而是让两个人互殴,谁赢了谁就可以做状元。
这种打分制度,简直就是拿小刀扎屁股,让人开了眼了。而发明出该打分制度的,居然是宋太祖赵匡胤。那他到底是怎么想出来让两个人打架来打分定状元呢?
前几天高考刚刚结束,莘莘学子在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后,也终于可以出人头地。但每年都有上百万的考生参考,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
不过要真的说起竞争压力的话,古人的“高考”压力才大。古代的科举,就和现在的高考差不多。科举的难度要比高考难得多。
从隋朝的科举制度确立以来,一直沿袭到清朝,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在这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一共出了600多个状元,平均一年不到一个。
从这个数据上来看,我们也可以得知古代的那些“高考生”有多难。要想成为状元的话,他们要先从乡试开始,然后再参加会试和殿试。在这三场考试中,最重要的当属殿试了,因为是皇上出题主考,拿了第一名后,就可以成为状元。
科举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寒门子弟也得到了可以做官的机会。但是,科举制度也有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舞弊现象非常严重。所以人们常说寒门难出贵子。
在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作品《儒林外史》中,就曾用范进映射过当时的科举制度。而范进中举中,范进只是参加乡试拿了第七名,还没有到会试和殿试的阶段。如果到了会试和殿试的话,想要舞弊是很难的。因为殿试,是由皇上出题的,所以事先也没有知道题目是什么。
虽然殿试杜绝了舞弊现象的发生,但却也不怎么公平。这是因为名次的选择非常奇葩,往往都是根据皇上的心情来定的。
史上最奇葩的“高考”,两个参考的考生打架,谁赢了,谁就是状元。
这种选举方式,没有十年脑血栓怕是想不出来,而发明这个选举方式的,居然是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75年,正是北宋初年,也是赵匡胤第一次主持御前考试。赵匡胤在见到前来参考的学子之后,就非常随意的说谁先交卷谁就能做状元。
下面的人一听就急了,便开始匆忙的答卷,赵匡胤则在御前笑个不停。不得不说,赵匡胤这个决定相当于闭着眼睛看王八—无视规定(龟腚)。而他之所以能够想出这样的方式来决定最终名额,主要是他自己没什么文化,是武将出身。如果真的让他去批改试卷的话,就和让他光着屁股推磨一样,最后的结果都是转着圈丢人。
为此,赵匡胤便想出来这样一个方法里决定最终的结果。但让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叫王嗣宗的男子和一个叫陈识的男子居然在同一个时间交卷了。
这可让赵匡胤傻眼,于是急忙叫来左右来评点两人的试卷。在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分析后,许多大臣认为两人旗鼓相当,不分上下。
这个时候赵匡胤彻底被为难住了,但状元只能有一个,那该怎么办呢?正当众大臣也都犯难时,赵匡胤突然又憋出了一个想法,让两个人打架,谁赢了谁就能拿状元。
大家伙在下面听完赵匡胤这一番话后,都一愣一愣的,一致认为赵匡胤的做法是老神仙放屁—不同凡响。但架不住人家是皇上啊,众人也只能听从。就这样,史上第一场靠打架来争夺状元的殿试在朝堂之上打响了。
你知道古代的“高考”选拔制度有多离谱么?让两个考生互殴,谁先被打趴另一个人,谁就是状元。
在赵匡胤的命令下达之后,王嗣宗和陈识便开始打了起来。两人都是文人,不会武功,所以打架只能靠着蛮力。
在一番搏斗之后,王嗣宗最后凭借着身形上的优势,最终夺得了状元。而陈识也只能位居第二,成为了榜眼。
不得不说,赵匡胤这种选举方式确实是别出心裁。但这样的选举方式,真的能为国家带来人才么?毕竟这可是国考,如果状元之后是个庸人的话,那赵匡胤面子可就丢大了。
但好在王嗣宗确实有能力,在从政之后,也颇有建树,成为了三朝元老。其实能参加殿试的,都是通过乡试和会试层层选拔上来的人才,肯定多少都有些实力,这也是赵匡胤会如此放肆的原因。
后来,有人听说王嗣宗和陈识的事迹之后,就开始模仿两人。像宋真宗时期,有个叫钱易的读书人,他在参加殿试时就奋笔疾书,很快就把卷子给交上去了。
在交完卷后,钱易就满心欢喜的幻想着状元会落在自己身上。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真宗在看完他的试卷后非常生气。因为他出的题目非常隐晦,而钱易根本没有答当点上,还敢提起交卷。
此时的真宗心想,虽然我这个老马不是归途,但你这个小人我是必须要铲除的。为了杀鸡儆猴给其他考生看,真宗将钱易这些来的功名全部革掉。这次的科举对于钱易来讲就是屎壳郎碰见拉稀的—白来一趟,不仅如此,就连原先的功名也全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