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年(1592年),朝鲜半岛的国王宣祖派人向明朝求援。当时的大明皇帝朱翊钧毅然决定派兵入朝救援。这场战争从1592年持续到1599年,经过明朝军队的多次奋战,最终逼退了日本的入侵势力。尽管明朝为此耗费了大量军力与财力,但这次援朝行动的确改变了东北亚古代的地缘格局。
历史是一个轮回。新中国成立后,朝鲜这片土地上再次迎来了中国军队的足迹,这一次,是为了捍卫和平,也是为了保卫中国的安全。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刚开始,朝鲜人民军在金日成的指挥下节节胜利,一度占领了韩国90%的领土和92%的人口。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局势迅速逆转,朝鲜人民军被逼退到“三八线”以北。
新中国为何决意出兵?
中国和朝鲜素有“唇亡齿寒”之说。朝鲜半岛的安全关乎中国东北的稳定,而东北又是新中国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的关键地区。面对美国的扩张,中国意识到必须挺身而出。中共中央在1950年10月5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毛泽东甚至在10月8日致电金日成,正式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
志愿军战士们没有现代化装备、没有足够的冬装,肩扛步枪、身穿单衣,在冰天雪地中渡过鸭绿江,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保卫战。战争持续三年,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署。这场战斗牺牲巨大,中国人民志愿军阵亡183108人,负伤383218人。然而,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志愿军凭着钢铁意志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最终将美军和联合国军逐出了朝鲜的土地。
朝鲜教科书如何描述这段历史?
历史应该是客观的,但在朝鲜的教科书中,情况却大为不同。对于这场朝鲜战争的起因,朝鲜的官方版本是:韩国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并非朝鲜主动挑起战争,而是美国和韩国发动了对北方的“野蛮侵略”。
在描述美国介入战争的理由时,朝鲜教科书上说,美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进驻朝鲜半岛,是为了“谴责”朝鲜的所谓侵略行为,并要求朝鲜撤退到“三八线”以北。但实际上,联合国军的介入与仁川登陆确实扭转了局势,使朝鲜人民军从优势变为劣势,战争形势一度十分紧迫。
至于中国志愿军的介入原因,朝鲜教科书上含糊其辞,甚至有意回避。书中仅提到,在朝鲜的请求下,中国“因联合国军对其安全的威胁”而出兵援朝。但对于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书中却只字不提。相反,教科书把胜利的荣耀全部归功于金日成,称是他卓越的军事战略和指挥才使朝鲜在这场战争中“独立自主地打败了美帝和南韩傀儡政权”。
中国援朝的贡献为何不被承认?
早年间,朝鲜的教材和官方文献中还是偶尔会提到中国志愿军的贡献。但自2016年朝核危机爆发后,由于中国政府多次劝阻朝鲜放弃核武器,朝鲜当局对中国表现出极大不满。于是,在朝鲜的教材中,关于中国援朝的内容渐渐消失,甚至完全被抹去。
朝鲜中央社在相关报道中甚至表示:“中国应当老实承认长达70多年在反美对抗战的第一线艰苦作战,挫败美国侵略阴谋,为维护中国大陆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的到底是谁,先向朝鲜表示感谢才合乎道路。”言外之意,朝鲜认为正是它们的抗美战争保护了中国的利益,中国应当对朝鲜表示感谢,而不是相反。
南北朝鲜对历史的“演绎”
事实上,朝鲜和韩国对于这段历史的解读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朝鲜,教材中强调金日成的“伟大”领导,将所有胜利都归功于他的战略才华,而对中国的贡献则全盘忽视。反观韩国,它在很长时间内,也很少提及志愿军对战争局势的重大影响,更多的是将中国描述为“入侵者”。
南北两方的叙事方式虽然截然不同,却都存在相似的问题:两国都在试图为各自的政治需要对历史进行“重塑”。这种做法导致了历史的真相在半岛上被人为扭曲,甚至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
万历援朝与抗美援朝的历史启示
回顾历史,万历援朝为后金的崛起铺平了道路,耗尽了明朝的家底,使得明朝在后来的战斗中难以抵抗。抗美援朝虽打出中国国威,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毛泽东当年做出出兵的决定是深思熟虑的,他意识到中美之间的实力悬殊巨大,但同时也明白,退缩的代价更大。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救邻人就是救自己”。
尽管抗美援朝的历史被朝鲜教科书刻意淡化甚至篡改,但历史终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的真相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无论如何,中华民族曾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付出了鲜血和牺牲,这一点将永远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