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史籍中或是在各种电视剧中,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在男权社会,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皇权的制度下,女子的社会地位是何其底下。
人殉制度由来已久,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行为,活人殉葬更是惨无人道,皇帝死后让自己的妃嫔殉葬,在古代社会更是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殉葬制度已渐渐不被人提起,而到了明朝却又一次实施起来。
在先秦时期,殉葬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制度,在《墨子》中也有不少关于天子殉葬的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多达上百人。
到了唐宋时期,关于殉葬的记载已经非常少见了,然而到了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又将这一制度恢复施行起来。《明朝小史》卷三载:"太祖崩,伺寝宫人尽数殉葬。"
朱元璋的后宫中除了一位美人得以幸免之外,其他侍寝过的三十多位妃子都被迫自杀殉葬。
关于这些妃子殉葬的具体情境,史书上没有详尽的描述,但是在朝鲜《李朝实录》中却详细记载了明成祖去世之后妃嫔殉葬的过程。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仿效他的父亲,要求三十名宫人自杀为妻殉葬。
太监在宫里的一个大殿之外摆上了数桌美味佳肴,就像死刑犯人们在行刑前,狱卒都会为其准备一顿饱饭,也只是不想当饿死鬼。
这些美味佳肴在向宫人们招手,这是最他们生前最后的"仁慈"。吃罢这最后一顿饱饭,太监又会把这些人带去与明成祖的继承人告别。
最终他们会被带到殿内,已经摆好了三十多张"小木床",梁上悬着数条结实的生死,这就是他们一生的归宿。
大殿之中妃嫔们有的哭天喊地,"哭声震殿阁",有的心有不甘,有的已经认命,视死如归,一时之间妃嫔们形态各异,认命的早早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心有不甘还在挣扎的,被老道的太监们架着手动解决,想必这样的情形也并不十分雅观。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朱元璋妃嫔们的殉葬过程,比之也并不会好到哪里去。在他们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可能都会回顾自己的一生。
作为一个女子,生死命运从来由不得自己,有些人是朱元璋早期的妃嫔,起初也必定是含情脉脉,奈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色衰爱弛。
刚承雨露之恩不久的妃子更是可惜,年纪轻轻便早早地结束了一生;更有甚者有的妃嫔一生都从未见过皇帝一面,便在这深宫之中了此残生。
她们之中或许有人是拼了命想要上位,有人是偶然被皇帝看中有了几次恩宠,但最终的命运却是殊途同归。自古红颜多薄命,谁又能不为这些女子感到惋惜呢?
一般来说,后宫妃嫔之中,给皇帝殉葬的多是未生育皇子的妃嫔以及没有封号的女子,而张美人同样作为没有生育皇子的妃子,如何能够做到在朱元璋的近四十为嫔妃之中,只有她一人免于殉葬,存活了下来呢?
张美人的本名叫张玄妙,是朱元璋在晚年时期的妃子。可以这样说,无论在哪一个朝代,重男轻女的思想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后宫中母凭子贵,凡是被皇帝临幸过的妃子,无一不希望自己能生一个男孩,张美人当然也不例外。
在怀孕的时候,她曾无数次地看着自己的肚子,寄希望于这个还未出生的婴儿,能够日后封为亲王,自己就可以安享余生了。
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她诞下的是一个女婴,虽然被封为宝庆公主,但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近七十,可以想象到当时张美人是有多么的失望,对于她来说,以后的生活又变得飘摇不定了,这让她怎么能甘心呢。
但是谁能想到,正是这个女婴的诞生,让朱元璋把张美人从妃嫔的殉葬名单中移除。
我们已经知道,张美人成名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步入了老年,这时候的他年迈多病,本来经不寄希望与自己还能够生育,然而这个出世的公主令他感到了意外之喜,也因此对这个老年才得来的女儿疼爱有加。
在他病重的时候张美人也时常过去探望,每日在他身边服侍,宝庆公主也时不时在朱元璋身边出现,让他能够得到一些宽慰。这也是朱元璋喜爱这个小女儿的原因之一,同样也是使张美人幸存下来的原因。
在朱元璋的遗诏中,内宫中所有的嫔妃,还有曾经侍寝过的宫女,都赐死让他们陪葬。而由于宝庆公主年幼,便留下了她的母亲张美人,以养育宝庆公主长大。
可以想象到在这样的生死瞬间,张美人应当是无比庆幸的。虽然没有按她当初所想的"母凭子贵",但也着实让她逃过了一劫,得以安度余生。
首先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因此他就不可避免地拥有农民固有的一些局限性。
就像现代社会的暴发户一样,一个贫穷的农民突然拥有了财富和权力,也必然伴随着他强烈的占有欲,当然希望在自己死后也能拥有后宫三千佳丽的陪伴,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同时前朝殉葬制度的兴起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也十分强大。明朝的前朝是元朝,其各方面制度深受元朝的影响,根据史籍记载,活人殉葬也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当时程朱理学已经深入人心,要求女子守节就是这个思想的体现,朱元璋作为皇帝,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嫔妃们最自己保持绝对的忠贞。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防止后宫干政,无论各朝各代,后宫专政和外戚专权都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忍受的,并且他的继承人朱允炆才15岁,难免会有这样的隐患。因此他选择了让他所有的嫔妃们都跟着他一起下葬。
这样一种残忍的制度,已经让许许多多的女子无端殒命,好在它也有终结的一天。
这一制度终结于明英宗朱祁镇,他在临终之前,曾特地写下了这样的遗嘱:"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他的悲悯之心令他的嫔妃和大臣都极为感动,也在提高了他在后人心中的形象。
至此,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人类返祖的殉葬制度终于画上了句号。
作为古代的女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已是无奈,在丈夫死后还要因"守节"为丈夫殉葬,更令人悲叹。
张美人是幸运的,因着朱元璋对她的一丝善念而得以存活,但是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又有多少知名或不知名的女子受到这一制度的残害,这又是何其不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