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粟裕,想必大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他所打过的大仗、恶仗。如: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等。陈毅曾经赞扬道:“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直保持着他的常胜记录,越打越出色,越打越精彩!”
令人意外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做官越来越小,后来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线。直到1961年,陈赓的一番话才让他恍然大悟:“你打仗确实厉害,但是却犯了两个大忌!”想想看,被毛主席夸奖为淮海战役中立下第一功的粟裕,究竟犯了哪两个大忌呢?
如果把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年少有成、一帆风顺;一类是大器晚成、后来居上,那么毫无疑问,粟裕属于后者。
虽然年轻时并不出名,但在抗日战争中初露锋芒,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期间,粟裕更是光芒万丈。粟裕总是出奇制胜,经常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直到被俘才恍然大悟。
在苏中战役中,敌军侵入淮安、淮阴后沾沾自喜,甚至夸口说“苏北战斗即将尾声了”。粟裕却冷笑一声,说:“撤离两淮并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国民党军展开大规模歼灭的开始!”紧接着,苏中七战七胜便应运而生。
对于粟裕的军事水平,就连一向高傲的林帅都称赞粟裕“总打神仙仗”。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而众人都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元帅,然而粟裕却表示:“给我个大将军军衔,我已经很满足了,还要什么元帅呢?军衔高了我会嫌,低了我则不会嫌!”
粟裕一生高尚的品质和谦虚处世贯穿其中,他甚至一直试图淡化自己的功绩,将军功归于更多与他共生死战斗的战士身上。
例如,淮海战役结束后的一次会议上,他明确表示淮海战役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是上级的精明决策,其次是战士们不怕死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才有了这场漂亮的胜利。
粟裕也从不自夸并炫耀自己曾经的战功,他总是想到别人的付出超过自己的付出。
1978年6月,粟裕前往安徽视察,听说有人导演了《淮海战役》话剧,于是他要求看剧本,剧本看完后,他立即指出其中有错误,指出剧本没有提到华中军区野战军(又称二野),这是不对的。
因为在淮海战役中,二野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他们是歼灭双堆集和黄维兵团的主力军,而三野(华东野战军)只是作为支援。
随后,他建议安徽的相关领导在双堆集建立一个纪念馆。粟裕不谋私利,不争功,公正地为兄弟部队正名,且善待他人的态度令人钦佩!
粟裕的官职也非常高,他是新中国的总参谋长,然而,粟裕的命运却迅速急转而下。自从1958年的会议之后,由于粟裕的作风,被指责为“个人主义”,他的职务被撤销,且不断降级,最终只能在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
对于一个曾经的常胜将军,被誉为“战神”的英雄来说,这似乎并不公平。但是粟裕本人并不在乎这件事,即使只是一个副院长,他仍然兢兢业业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谁能想象到,最终,战场上浴血杀出重围、肩负着累累战功的粟裕,不仅离开了指挥岗位,还远离了政治舞台,投身文职工作,成为了军事科学院的院长,之后执教育人,再也不问政治。
他郁郁不得志,仕途不顺的原因,他的老战友陈赓总结得非常准确。
有一次,粟裕因身体不适住进了疗养院,恰巧在那里遇到了陈赓。看着日渐憔悴的粟裕,陈赓对他推心置腹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粟裕啊,人们说出世最怕犯两大忌,而你老兄却两个都犯了,你说说你不挨整谁挨整呢?首先,你的确是本事强,能力高,但自古以来,大家都提防功劳过高的人;其次,你太过正直,不屑于搞人际关系,但我们是要在人群中生活的呀,你不搞好人际关系,怎么行呢?”
粟裕当然知道陈赓是真心待他才会说出这番话,他也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挨整,但他只想成为一个纯粹的军人,不愿当政治家,至于那些弯弯绕绕的事情就随它去吧,反正公道自在人心。
回顾粟裕将军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的一生。粟裕以高风亮节、淡泊名利的品质出名,他一直敢言、直言,这种直率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在战斗中执行军令如山的风格。然而,在建国后,这种性格很容易得罪他人。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一直保持着淡泊名利、直言敢言的风格。虽然曾经有过卓越的军事功绩,但他没有迅速晋升,反而职位越来越低,这也不足为奇。陈赓的话非常尖锐地指出了粟裕职位也越来越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