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秋争霸战争落下帷幕后,战国时期还剩下多少诸侯国呢?
以晋国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作为春秋、战国分水岭,在战国时期周朝境内大约还有28个诸侯国,比如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以及郑、鲁、宋、卫,巴蜀等国。
郑国
郑国为周境内的姬姓诸侯国,开国君主郑桓公为西周宣王食物异母弟,于公元前806年被封西周王城镐京附近建国,最终于公元前375年被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所灭。
巴国、蜀国、苴国
巴国也是姬姓诸侯国,为西周初期所封,大致在汉水上游一带。
蜀国为原始部落蜀山氏所建,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原西南部的大国。苴国为蜀国在战国时期分裂而出的一个分封国。
这三个地域相邻的诸侯国最终于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而秦国也从此战国时期疆域最大的诸侯。
中山国
中山国为白狄部族一支分支所建,在春秋时期因秦国所逼迁至河东地区,在燕国和赵国中间,因国中有山而取名为中山国。于公元前407年被战国七雄之魏国所灭,后复国,又被七雄之赵国在胡服骑射后于公元前296年彻底灭亡。
随国
随国也是姬姓诸侯国,西周初期所封,在今湖北随州一带,最终在公元前339年为楚国所灭。
许国
许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一个低爵诸侯国,春秋时期被郑国所灭。后在楚国扶持下复国,最终又在公元前375年被楚国灭亡。
泗上十二诸侯
“泗上十二诸侯”是分布在山东中部泗河流域附近的十二个诸侯国,分别为:鲁国、宋国、卫国、邾国(也称邹国或邾娄国)、薛国、郳国(也称小邾国)、滕国、莒国、任国、郯国、费国、邳国。
后经过战国前中期的兼并战争,除了战国七雄之外,分布在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就只剩下泗河流域的这十二个小国,故而合称为“泗上十二诸侯”。
其中我们较为熟知的有鲁、宋、卫这三国,为西周初期所封,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实力较强的二流诸侯国,最终被战国七雄之楚国、齐国、魏国、秦国所灭。
其余九个为更小的一些的诸侯,薛国为中原东方的一个诸侯国,早在夏商时期已经存在,后被姜姓齐国时所灭,成为齐国田氏封邑。也有说法称是被楚国所灭。
费国是春秋末期从鲁国分裂而出形成了一个小国,在今山东费县一带,在战国时期灭亡。
邾、郳、邳三国为楚国所灭;滕国为宋国所灭;莒国为齐国所灭;郯国为越国所灭;任国在齐国灭国后也投降了秦国。
东、西周公国
东、西周公国是东周时期从周王室分裂而出的两个小公国。西周公国在春秋末,战国初建立,在公元前256被秦国所灭。东周公国在战国初期所封,在公元前249年被秦相吕不韦率军攻灭。
越国
我们熟知的越王勾践就是越国的国君,为中原东南部的一个诸侯国,在夏商时期就已存在。
在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被楚国击败,其后代皆以正统自居,从此分裂,比如东越、闽越等国就是从越国分裂而形成。最终在秦国攻灭楚国后降服越君,其地成为秦朝治下的会稽郡。
除了这些中小诸侯国外,就是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秦国、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七国。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