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记载的伐蜀伐羌,不一定就是现在的川西蜀、羌
创始人
2025-07-24 18:32:09
0

甲骨文记载的伐蜀伐羌,不一定就是现在的川西蜀

一、姬周建立豳氏国,其后甲骨文中始有“羌”

这里对有位读者的留言进行回应。有读者留言,说“武丁时妇好伐蜀,三万大军。要从甲骨文中去查找商伐羌伐蜀才是正确途径”。他意在对我所论“西伯侯姬昌灭蜀夏”表示反对。

对于这位读者的留言,我不做评判,因为怎样叙述才符合历史的实际,我也不知道,我也是处于探索之中,我是按照我的研究逻辑一路探讨下来的,但我也并不确信我的叙述就是符合历史的真实性的。不过,我也有责任在这里回应。

1甲骨文是殷商占卜记录,不是历史档案

甲骨文主要是占卜文字,它的内容不一定就代表历史档案。不必要神圣化。但甲骨文佐证了商朝的存在。

2、商代所伐之羌或蜀,应该处于与商朝接壤的地区。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商代所伐之羌,在陕西西北一带。商代所伐之蜀,鲁西南和豫东一带

在历史记载中,“蜀”这个族群或国家,就是逐步从东部向西退却的,这一点,我就不说了。商朝经常对上古中国西部发动战争,也经常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商朝对上古中国西部的具体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对上古中国西部的统称是“西戎”(对西用兵),所以甲骨文中的“羌”“蜀”不一定就是现在的羌蜀,因为没有考古证据证明殷商所伐之羌和蜀在现在的四川

商代所伐之羌或蜀,应该处于与商朝接壤的地区。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商代所伐之羌,在陕西西北一带。商代所伐之蜀,在鲁西南和豫东一带。

“蜀”字在甲骨文中用为地名,但这个地名并不是四川。根据胡厚宣、顾颉刚等先生的考证,这个“蜀”乃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地方,大约是山东西南泰安到汶上一带。这里古属兖州。

3、姬周建立豳氏国,其后甲骨文中始有“羌”

殷商对西部不了解的局面,可能在西周称霸“西戎”之后才结束。所以才有商朝封西周君主为“西伯侯”的历史发生。自从有了姬周,商朝的影响力才算是深入到了西部。这也可以从商朝对西部称“西戎”、对用于祭祀的“人牲”又称作“羌”进行推论。从《竹书纪年》看,帝祖乙十五年,命邠侯高圉。”“邠侯”就是“豳侯”。公刘建立“豳国”,到帝祖乙时期获得了殷朝的封建,也就是获得了殷朝的承认。从邠侯高圉开始,姬周就开始了为殷商守西戎的使命。到盘庚迁殷,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羌”。实际上盘庚以前,可能殷商不知有羌,只知道有西戎。

在姬昌得“西伯侯”以后,商朝的西部事务就由西伯侯姬昌主持。所以商朝一心伐东夷,对西部没有设立实质性的防线。

《史记.周本纪》说:原本处于豳国的后稷姬族裔孙古公亶父被狄人所逼,率领族人自豳迁至陕西岐山,此地原名就是周原,所以古公亶父改名为“周”,也就是从此之后,原始的西周之国演变成姬周之国。豳国的居民都随古公亶父迁到了岐山。古公亶父的妻族太姜族人也随古公亶父迁到了岐山。其他氏国的人,听说古公亶父仁德,也多有归附。姬周自此兴旺起来。在《诗经》中,就有“豳风”。

夏末商初,在秦陇之间,就有一个氏国叫做“豳国”。在当今的以陕西彬州市为中心的泾河流域。豳国是周国姬氏先祖不窋之孙公刘所建。不窋是夏朝贵族,自弃被帝尧任命为“稷”,至夏朝时不窋担任农官,号称“稷”。公刘是弃的后裔。至夏朝太康时期,不窋失稷之官,不窋串于戎狄之间,之其后裔公刘建立豳国。所以豳是姬周立国之本。

古公亶父时期,收西戎北狄排挤,古公亶父从豳迁移到岐山,占据周原。

古公亶父的夫人是太姜。说到太姜,有些人见到这个“姜”,马上就认定太姜就是古羌人,这个时候就古籍记载也不要,考古证据也不要。其实,太姜只是古公亶父的妻子的名字而已。这就跟祖后稷弃的母亲叫“姜嫄”一样,也跟张学良的妻子叫“赵一”一样,也跟有娀氏之女叫“简狄”生契一样。见到这个“狄”,有人就说简狄是狄人,这种短路的思维,在上古中国历史的解释中常见若干年以后,会不会有人说“赵一狄”是“狄人”呢?

姜嫄是有邰氏之女。有邰氏,是炎帝姜族的后裔。姜嫄之子弃因为善于种植,是禹治水的得力助手,帝尧封弃于有邰,这是以外甥的身份入主母族。有邰氏起始在晋南稷山,后迁入陕西武功。后稷弃的子孙在帝尧到夏代,都担任后稷之职务。稷就是农正。在太康失国期间,后稷后裔不窋失官,到少康三年,复田稷,后稷的子孙才重新担任田稷之官(《竹书纪年》)。在“尧水九年”“汤旱七年” (《竹书纪年》),后稷及其后代,都在农业上做出巨大的贡献。

4、按照中国姓氏国发展的历史逻辑,有邰氏与后稷及后稷的后代姬族之间应该是婚姻联邦的关系

而有邰氏与帝喾之间,也是婚姻联邦关系。这就是上古存在的氏族之间的互为婚姻关系,是因为结成婚姻关系而联合在一起。因为帝喾是黄帝系势力强大的首领,有邰氏通过姜嫄与帝喾之间建立婚姻关系而实现了与帝喾高辛氏的联合,成为帝喾的妻族。但在建立婚姻关系前,姜嫄是自由的,所以她根据当时的风俗习惯野合生了弃,但弃与帝喾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从姜嫄与帝喾的婚姻建立开始,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帝喾的儿子,所以弃就获得了“姬”姓。弃及其后裔,也一直保持着与有邰氏的婚姻关系,所以古公亶父娶了太姜,太姜之族也紧跟着古公亶父迁移到周原(陕西武功县)。

姬氏和有邰氏西迁路线示意图

、关于古蜀的历史有可能缺失的问题

我们现在对古蜀历史的了解,基本来自西汉杨雄的《蜀王本纪》和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这两部著作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再向前追,就是《尚书.周书》记载的武王伐纣,西部八国参战,其中就有“蜀”。

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者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这个论述,应该归属于古蜀的神话和传说时代。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经夏商周。这里也说,古蜀的历史非常悠久,悠久到“人皇时代”。古蜀与黄帝系发生关联,是在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这个我也早论述过了。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这个说的是东周的事。

看以上史料,可以知道,蜀人起源于蜀山氏,从蚕丛氏称王开始,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氏族的统治。蜀的历史也并不迷茫,因为历史记载,司马错灭蜀,灭的是开明王朝第十二王。

《华阳国志·蜀志》两种说法,跳跃性很大,所以得理一理。其一是“周失纲纪,蜀先称王”,这指的是蜀不服周而自称王的时间;其二是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这指的是蜀地有国的时间。

对于蜀之为国,肇于人皇,我在论述屈家岭文化的时候,就论述过。根据屈家岭文化有“凿齿”习俗,我认为在屈家岭文化区域众多的城国中应该有西迁的太昊支系建立的城国,或者说屈家岭文化居民中有来自太昊氏族的居民。这个论断,就又涉及到我对太昊少昊的定位。我认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最高统治人是太昊,在中期少昊氏族迁入大汶口文化区域,因“修太昊之法”而崛起,取代太昊成为大汶口文化区域的最高统治者。所以大汶口文化早期是太昊文化,中晚期是少昊文化。人工枕骨变形和青春期拔牙(凿齿)是其基本风俗。由于太昊少昊统治地位的轮换,就有部分太昊氏族的人离开。这离开的部分太昊氏族人,在外迁就会依然承袭“太昊”称号,太昊也是“人皇”。根据屈家岭文化考古,外迁的太昊支族,是西迁到了湖北屈家岭文化区域,成为屈家岭文化太昊族。这一支太昊氏族继续西迁,就到来蜀地,并建立氏族国家,这可能就是蜀之为国,肇于人皇”的来历。西迁的太昊氏族支系建立的氏族国家,可能就是“鱼凫氏国”,鱼凫氏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就演变成了鱼凫王国,成为了古蜀历史上继蚕丛王朝、柏灌王朝之后的鱼凫王朝。

这个立论的基础,就是“凫”。在海浸时期,处于大海中的诸多岛屿,匍匐在荡漾的海水之中,给人的就是“鱼鹰匍匐在海面上”的场景。而这种场景,就是“凫”。我在《伏羲原来是夫婿》一文中论述过了。山东有凫山,所以“凫”的原创地是山东。

在古蜀历史上,蚕丛王朝、柏灌王朝、鱼凫王朝属于传说。可以按照历史记载叙述的古蜀历史:商周更替之际,蜀国参与了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战争,为“牧誓八国”之一。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为帝,号望帝。杜宇在位时期,迁都郫邑,教民耕种,开疆拓土,使蜀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约前7世纪,杜宇氏禅让于鳖灵,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从前451开始,秦蜀两国围绕汉中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至前387年,蜀国最终夺回南郑。前367年,开明九世徙治成都,始立宗庙,复称蜀王。前316年,秦惠文王乘蜀国与巴国、苴国交战之际,遣张仪、司马错沿石牛道伐蜀,蜀王开明十二世战败被杀,古蜀国灭亡,史称“秦灭巴蜀”。

很显然,三星堆是被历史抹杀的某一古国遗址,我定义其为蜀夏(三星堆)。“牧誓八国”中的蜀,也是模糊的。根据蜀地考古,我认为“牧誓八国”中的蜀,金沙蜀。金沙蜀是西伯侯姬昌灭了三星堆蜀建立的,是臣服西伯侯周国的。

蜀夏(三星堆)能否与柏灌王朝对接呢?不能,因为三星堆出土的金棍金箔表明,三星堆氏在灭了鱼凫王朝后建立的。蜀夏(三星堆)就是在灭了鱼凫王朝而在蜀地延续夏朝统治的。

只要将丛帝跟蚕丛区分开来,古蜀的神话时代与信史时代就一目了然。《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原本说的是东周的事,但是将信史时代的“丛帝”跟神话时代的“蚕丛”混淆而论,就让人产生了时空颠倒之迷茫。

蚕丛是否可以跟有崇伯鲧对接呢?实际上我已经对接了。但是我这种对接,有人认为违背了《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的“周失纲纪,蜀先称王”。《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的“周失纲纪,蜀先称王”应该叙述的是一种历史状态,就是在西周失去对天下的统治力的时候,很多诸侯国开始称王,而最早称王的是蜀。周失纲纪的时代,应该是东周中早期。将蚕丛置于东周早中期显然是《华阳国志·蜀志》错误的处理,不服周而率先称王的是“丛帝”而非“蚕丛”

从《华阳国志·蜀志》看,古蜀的历史,至少应该开启于黄帝轩辕氏君临天下时期2500年。黄帝设“东西大监监于万国”(《史记.五帝本纪》),东西大监是谁?《史记.五帝本纪》没有交代。我考证认为是东西两少昊。大汶口的老太昊少昊被黄帝轩辕氏所杀,黄帝轩辕氏保留了少昊的称号,并将少昊的称号赐封给玄嚣和昌意,玄嚣为东少昊,昌意为西少昊,因为黄帝的儿子们不能在黄帝面前称“太”,只能称“少”。黄帝还设立五座监城,宝墩古城是西南监城,宝墩古城也就是最早的崇城,由有崇鲧驻守。因为昌意是西少昊,负责对西部诸国的监察,所以鲧也就归属于昌意系。(具体论述见本人所著《黄帝设两少昊东西大监,监于万国》一文。)

在上古,“王”原始意义是指“军事首领”,其标志是“戉”(石戉或玉戉)。最高领导人是集神权和君权于一身的帝君。王权服从于帝君。五帝都是帝君。宝墩城的驻守者鲧,就是西南王。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华夏——华夏文明基本概念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赫赫宗祖——神话传说、典籍记载和考古对应新解》、《天地开设——华夏本土起源概论》、《协和万邦——由地域邦国到地域王朝》、《古夏王朝——女娲神农伏羲氏开创古的庙底沟文明是“中国”之肇始》、《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朝——从古夏人到夏朝》、《西欧亚人种和文明的东亚起源》;《历史视角——反思与重建》、《闲读《山海经》》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曾... 吴佩孚,民国时期的一位突出军阀,不仅是直系军阀的领袖,更是当时少数坚持正直原则的军阀之一。他在胶济铁...
原创 除... 清朝妃子们的生活除了伺候皇帝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活动,以下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一、晨起梳妆打扮...
原创 如...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辈出,乱世更是培育了许多杰出人物。秦末乱世,众多英雄涌现,如陈胜、项羽、刘邦、张...
原创 他... 引言 福建地区的客家人,他们的语言你大概听不懂。但他们却坚称自己是纯正汉族人,说的也是正宗汉语,可现...
原创 彭... 1972年1月8日上午,彭德怀从专案组的提审人员口中得知“913”的大概情况,并被要求揭发和交代那位...
原创 明...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明朝的一位传奇人物——张居正。作为明朝的首辅,他在位期间的改革措施简直堪称“...
原创 得... 前言 粟裕的儿子叫做粟戎生,粟裕大将自己就是一员虎将,所以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是兔子胆,而粟戎生这...
原创 她... 才高八斗的曹植曾经写过一首《洛神赋》来称赞甄宓“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
原创 曾... 曾泽生从朝鲜回国,被毛主席接见后,交代妻子:北京不能待,为何 1951年4月,北京中南海内一片肃穆。...
原创 2... 2021年6月29日,有29人获得了“七一勋章”,他们需要去人民大会堂授勋。在仪式上,有一位老兵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