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不可分割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国土面积高达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也是当时国土面积较大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但实际上,我国的国土面积在古代远不止于此,在元朝时期,我国的国土面积高达一千多万平方千米,那时的中国作为东方最大的国家,屹立于世界。
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这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945年。当时的挑起战争的法西斯国家势头渐弱。
可是就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天,
因为一个提议,本来身为战胜国的中国白白失去了15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怎样的提议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沙俄撑腰下“蠢蠢欲动”的蒙古
蒙古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很早以前蒙古就和中原地区有着藕断丝连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最一开始的蒙古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大部落,而是由许多个零零散散的小部落组成的,各个部落有各自的文化和政权,各自发展互不干涉,
他们共同构成了蒙古,作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蒙古又划分为内蒙古和外蒙古,当时清朝统治者还派大臣去管理内外蒙古的各项事务。蒙古就这样一直与中原地区维系着良好的关系。
到后来西方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我国清朝末期统治者管理不当,
内忧外患十分严重,
朝廷上上下下忙于各项事务,对于蒙古的管理就疏忽了很多。
沙俄早就盯上了蒙古这块肥肉,毕竟是156万平方千米的大土地,眼下朝廷忙于解决内忧外患问题,正是怂恿蒙古地区独立的大好时机。
于是沙俄便开始搞一些小动作来试探中国对此的态度,可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无暇顾及蒙古地区的事情,沙俄就更为猖狂起来,
甚至怂恿蒙古和中原直接对峙,还一点点蚕食着蒙古的土地。
于是从1911年中国内部爆发辛亥革命开始,沙皇俄国就开始利用这一时机,开始了长期的煽动外蒙古分裂独立的活动。
为了能够尽快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沙俄对于外蒙古提出的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几乎什么事情都顺着外蒙古来。
于是外蒙古在沙俄的
“看似蜜枣,实则砒霜”
的煽动引诱下开始想要对外宣布独立,还要成立所谓的“大蒙古国”。
清政府也没有想到,一直无暇去管理的蒙古被沙俄“洗脑”后坚决要求独立,见清政府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为了达到独立的目的,
他们甚至想要利用日本来威胁清政府,尽快承认蒙古的独立地位。
一个提议让我国失去蒙古
当时的清政府不仅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内乱问题,还有日本的侵略、蒙古想要独立,种种事情让其分身乏术,难以兼顾。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坚持要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对于蒙古想要独立的问题坚决不松口。
于是在1945年,苏联、英国、美国三国举行了一次三国首脑会议,会议中罗斯福并没有申请到中国的同意,甚至是悄悄瞒着中国,以承认外蒙古独立为筹码和苏联进行了交易合作。
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干涉了我国的内政,
当时美国还派苏联来和中方谈判,要求中方尽快对蒙古能否独立问题作出回答。
在雅尔塔举行的三国首脑会议结束后,中方就罗斯福的这一行为还和苏联多次进行谈判交涉,并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可苏联也始终没有丝毫的让步。
这就让当时的清政府左右犯难,坚决不同意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动乱,一旦松口就意味着我国的领土要被分割出去156万平方千米。
思前想后,清政府决定让蒙古人民自己选择,
把决定权交给群众,让他们决定是要归于中国领土还是独立出去。
不仅如此,当时中国还和前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只同盟条约》,上面清清楚楚地写明要让蒙古人民来投票决定是否独立。
清政府本以为这样做应该可以变相地挽回蒙古这块土地,
毕竟曾经和中原地区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到这种关键问题的时候一定是心向祖国的。
于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的前一天,也就是10月20日,外蒙古当局就蒙古是否独立的这个问题向全体合法公民举行了公投仪式,可投票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百分之九十七的蒙古公民都支持独立,
而且其余的公民也并非选择反对,而是直接弃票了。
话已经说出去了便不能反悔,《中苏友好之同盟条约》上也白纸黑字地写明了这一点,于是清政府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蒙古成功独立,15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割裂出去,蒙古国就此诞生。
就这样,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天,我国因为这个提议,失去了蒙古这块领土。独立后的外蒙古依然跟着苏联屁股后面搞发展,虽然一开始的发展前景和效果都十分不错,
但到了后期外蒙古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开始停滞,甚至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
这也是外蒙古作出如此选择的结果。
虽然对于蒙古的独立清政府百般不情愿,但是也没有办法。归根到底里真正影响蒙古独立的并不只是那一则条约,而是条约背后隐藏的国家实力。
当时的清政府实力确实不足,没有很好的能力去管理和引领蒙古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才给了沙俄可趁之机,
蒙古才会被沙俄的“洗脑”言论所影响。
不过现在的中国已经和以前的中国大不相同了,现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大。
中国坚决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不可侵犯,日后若再出现这样类似的事件,定不会轻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