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朝鲜战争胜利以后,
聂荣臻曾向毛泽东提问,当年为什么要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呢?
毛泽东笑了笑说道:“历代的农民起义领袖,无不采取在精神上号召民众这个方法。
从陈胜、吴广起义时的‘大楚兴,陈胜王’的传说,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号召,以及李自成起义时广为流传的‘开大门迎闯王,迎来闯王不纳粮’,都是用精神号召民众的方法。
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就叫精神聚众,
《共产党宣言》的封面上也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毛泽东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口号就很好。它同我们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了,使全国人民知道,
不仅是抗美援朝,还有保家卫国的问题。
所以,这个口号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统一起来了。”
毛泽东说的很好,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精神聚众”呢?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又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呢?从下面这几个事例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毛泽东提出“赵占魁”运动
1942年初,延安第一兵工厂曾发生过一次重大罢工事件。具体原因是当时蒋介石要对陕甘宁地区发动攻击,军委急令兵工厂造出10万颗手雷,由于情况危急,所以需要短期内完成任务。可就在这危急时刻,却有一些不安分子借机煽动工人罢工,要求提高生活待遇,减少工作量。
中央得知此事后立刻派人来到兵工厂给大家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在这期间,突然发现有一个名叫“赵占魁”的工人表现特别好,他不仅技术水平高,工作态度也好,且非常能团结他人,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展现出了很高的政治觉悟。
毛泽东得知此人后,立即抓住赵占魁当做典型,甚至称他是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前苏联被载入史册的采煤工人),随后提出,要开展“赵占魁运动”,呼吁广大工人同志都要学习他的优点。
很快,“赵占魁运动”也被推广到其他解放区,大家都被这种精神力量所鼓舞,此后更是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系列“排头兵”,如“学习张思德精神”、“向雷锋同志学习”等等,从此,大家都有了自己要学习的领头羊。
要群众跟着走,就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要求
以精神的力量感召人,并不是单纯地喊几个口号就万事大吉,毛泽东更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要善于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人们所关注的、热心追求的某种目标,以此产生感召力、吸引力和约束力,使群众自觉地聚集在这种精神旗帜下并为之奋斗。”
关怀体贴是与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的首要条件,毛泽东在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多方面展示了他那以情感人的艺术才能。
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向群众多征了一些公粮,群众有怨言,一些同志听了心里很不舒服。
而毛泽东却从群众情绪和呼声中,发现我们实际工作的问题,他说:“二十万担公粮,天怨人怨”,并马上建议减少征粮,号召部队开展大生产以减轻人民负担。
毛泽东在注意了解群众情绪,倾听人民呼声的同时,经常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为我们党树立了优良的传统作风。早在古田会议前后,
毛泽东常用鱼水关系来形容红军同群众的关系,他说,三国时候的刘备,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说明诸葛亮的重要。由此借喻我们共产党人是把人民群众比作水,只有把根子扎在群众中,我们才能打胜仗,立于不败之地。
他用这个浅显的道理,常常教育干部、战士,使红军上上下下都深懂得鱼水关系,所以,尽管当时红军中存在一些旧军阀的作风,如打骂士兵等等,但很少发生打骂老百姓的现象。
深入群众,熟悉群众,不仅是为了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而且是为了虚心向群众学习,吸取群众智慧。毛泽东的高超艺术在于从真心诚意的关怀、尊重和信任群众出发,感动群众,以达到感情上的融洽,以此感召群众,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毛泽东经常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人们:你要群众跟着走,就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要求。他语重心长地说:“群众过日子不容易呀,担子不轻呀,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义务,而决不能有半点欺压群众,占群众便宜的权利。”
建国以后,毛泽东仍非常关心群众生活,他常说:“我们共产党人,什么时候都要想到群众,群众生活不能改善,我们问心有愧啊,睡觉也睡不安稳!”
“精神口号”是毛泽东极高的智慧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全部经历中,无论是夺取政权前,还是夺取政权后,都十分重视研究和运用“精神聚众“这种策略。这一策略,把高尚的目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不断具体化。
1927年,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1930年,又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使不少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的人重新鼓起了必胜的勇气和信心。毛泽东还始终倡导无私的献身精神,1939年12月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写道: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旗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革命,为了他人利益,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安全让给别人。一个普通的战士张思德,多次服从革命需要,在执行烧木炭任务中光荣牺牲,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张思德同志召开追悼会,毛泽东为他写了《为人民服务》。这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旗帜,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华优秀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奋战疆场,义无反顾。
毛泽东是一贯重视从精神上号召民众的。
当抗日军民面临困难时,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蒋介石加紧反共磨擦,破坏团结抗战之时,毛泽东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以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当中国人民即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时,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上千万人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求和,许多人主张“划江而治”时,毛泽东提出了“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当全国政权基本稳定之时,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勤俭建国”等精神,建设国家。六十年代,毛泽东又发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里的榜样,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楷模。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有凝聚力,就要有一种能凝聚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一面旗帜,高扬在每个人心中;这种精神,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人们紧紧吸引。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倡导的每一种精神,都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巨大的号召力。
而这就是毛泽东极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