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为不用子千谷奇谋是千憾事?听了魏延的议,吓出冷汗
创始人
2025-07-23 18:32:07
0

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是不是千古憾事?

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是不是千古憾事?今天编者将为大家解密三国历史上最为诡秘的计谋之一——子午谷奇谋。

当我们来观察子午谷的地形与地理位置,就可以发现子午谷是汉中通往关中的一条谷道,而除此之外在秦岭上还有另外的5条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库谷道、武关道。作为地势最险要也是自古以来战略布局最难设置的一条道,一直以来都有着秦岭六道,子午为王的说法。

但除却它险要的特点,它闻名天下的原因还有着千百年来围绕于它的数不胜数的历史故事。诸葛亮挥师北伐,拜魏延为凉州刺史,封都亭侯。魏延请求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前人韩信的计策,与诸葛亮会师潼关,但遭到诸葛亮的反对。

在魏延看来,用五千精兵通过子午谷突袭长安,只要拿下,进而占据潼关,握汉中而窥天下的奇迹将会再度重演,复制汉高祖得天下的成就指日可待。

可惜的是,诸葛亮并没有采纳这一条意见,反而设疑兵于斜谷,大军走坦途进攻祁山,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挥泪斩马谡,蜀汉仓皇撤军。

史料中记载,魏延不止一次提出子午谷奇谋,反复强调计策可行。可是北伐不停受挫的诸葛亮却一直未采用这个谋略,作为蜀汉立足的关键梁柱,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判断失误?如果采纳魏延的意见,或许历史就会改写?

总而言之,无论在子午谷奇谋之前,还是之后,在这个地方都有各种神机妙算的出现,为什么英明一世的诸葛亮,偏偏就在这里畏手畏脚了呢?我们可以根据历史事实来一探究竟。

按照立足于当时的角度向前看,在韩信时期,子午谷就已经出现在史书之中了。楚汉争霸之时,刘邦实力薄弱,被项羽封为汉王,只得去往汉中,行进路线就是子午道,可结果因为路途艰难,汉兵怒气冲天,反而把这股怒气化为积怨,全部爆发在了项羽的身上,为未来的战争增长了士气。同时,也就有了后来的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来时,为了打消项羽的怀疑,张良建议刘邦把栈道烧毁,以示心诚再也不出四川争江山。而在出四川时,为了吸引项羽注意,又假修了一段,但其实并没有修好,而在后面的数百年,大概这条道也一直没有恢复,所以成为人迹罕至之地,原本的通途成为了秘道。

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而立足于我们自己的角度观察历史,在三国魏延之后,子午谷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不止一次。第一次,到了230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后,曹魏征讨蜀汉的大将曹真不顾众人反对,执意南下伐蜀汉,子午道也被选择为进攻的前进路线,想的就是子午谷的险要会使对方疏忽,放弃严守。

可是,曹真的军队大概是遗漏,忘记收听天气节目,雨季之下大雨瓢泼,栈道被雨水冲毁,一个月曹真才把这段路走了将近一半。

这次失败的行动一半脚力就花了三十天,而子午谷奇谋里魏延预计到时间为10天,这也足见魏延计划的丰富与可靠。但曹真的失败在于节目收听不认真,人和想到了,却忘了天时地利,估计下半辈子每天都要准时收听气象节目。

第二次的司马昭时期,曹魏二次伐蜀,这次的计划是三路并发,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分别进军川内,姜维同志没能摸清楚情况,关门打狗变成了引狼入室,结果边关失守,引兵入寇,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虽然与子午谷相关,但这次进攻的绝妙之处不在于子午谷,因此也难以概述为子午谷的功劳。

之后第三次,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

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354年,主力从襄阳越武关,进据霸上。

这时候,另一路军队由大将司马勋率领从子午谷准备包抄,两者配合出了岔子,时间上也没有保持一致,桓温在霸上没有继续进攻,苻雄抓住机会,调兵七千严守子午谷,将司马勋击败。子午道地形险要,镇守有力绝非可简易突破的缺口。

第四次,出现了无人守的情况,子午道干脆给改成了京东速递——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为贵妃娘娘设置的水果快递专用,驿站二十里一换马,走的就是子午道,从重庆到长安,只需要七天,新鲜的水果等就能急速到达京城。这也就是所谓的:武侯不肯行军处,唐主翻教贡荔来。

今日坦途千里望,谁知犹是玉环开。美人的魅力给子午谷在血流漂橹的战争气息里添加了一分妩媚。

好了,第五次,“小曹真”出现了。又一个没看天气预报的。自从起义后,高闯王高迎祥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乱,终于崇祯九年的时候,他决定直捣黄龙,一举端了皇帝老窝。

可惜了,又没看天气预报。大雨天气,时值盛夏,又潮又热,原本十天的路走的比曹真快了一点,十五天,而且一出关,就碰上等了半个月的明军。孙传庭率领两万大军一举破敌,看着敌军乖乖进了包围圈,高迎祥五万大军瞬间击溃,最终,高迎祥也被捉住处死。

很显然,我们可以得出,子午谷虽然险要,但是守就极为难攻,而且经常会有雨水天气打乱战争步伐。它并不是一个天生的进攻路线,也不是一个好布谋略的战略要地。那么说回三国。

历史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魏延为什么敢肯定自己计策可以实现。他最大能够信任的,竟然是敌人的疏忽大意与怯懦。

首先,从历史角度分析,夏侯楙确实不善于兵法计谋。但是,要说夏侯楙是一见区区五千蜀兵就要弃守的胆小鬼,那可能性并不是特别大,也不现实,否则他很难爬到自己的官位,魏延的猜测可能太过于主观了。

曹魏的主将司马懿也不是木头,狼顾之人,给司马氏奠基之人,不可能在长时间内不观察对手的风吹草动,稍有风声司马懿必定察觉,除此之外,难保司马懿不会诡计百出,给子午谷设下重兵下套,若是如此,根据刚刚的事实,结果可见一斑。

关中曹魏势力庞大,占据长安,又是否守得住呢?那是不是魏延的这个计就绝对不行呢?其实也不能这样说,这条计虽然风险大,成功概率极低,但也是唯一的可能性计谋。

魏蜀相争,曹魏强于蜀汉,如果没有兔子搏鹰的决心,或许无论如何都很难逆转这巨大的差距吧?事实证明,蜀汉最终也是亡国了的。

或许,如果他换个决定,历史会重写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千... 李斯自从与赵高合谋,将秦始皇之死秘不发丧,矫诏令公子扶苏与大将军蒙恬自杀,就一步步落入赵高的陷阱,最...
原创 《... 题记:近来追剧,不小心就看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发现剧中多数地方跟清朝实际情况非常相似,包括很多细...
原创 曾... 晚清四大名臣,每一位都堪称传奇。但曾、李、左、张四人中,论功勋和影响,还是首推曾国藩。曾国藩字伯涵,...
原创 国... 十四年抗战谱写出无数英雄史诗,战士们的鲜血冲刷了过去百年的屈辱历史,也为祖国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官婉儿之死:才貌双绝却无政治...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暴卒,外界传言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下的毒手,企图学武则天临朝摄政,眼...
原创 皖... 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曾发动一场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谁也没想到,哪怕有外敌侵略的情况下,他还敢冒天...
原创 此... 如果此人不死,三国早就统一了,哪里还有曹操刘备的事儿!你知道这个能一统三国的人是谁吗? 能一统天下...
原创 江...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英勇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的无私奉献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在这群璀璨的星...
原创 按... 包拯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国力最鼎盛的仁宗时期,他一生宦海几十年,当过的...
促技艺传承 助文化传播(暖闻热... 常 晋 【人物】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长王文旺 【故事】王文旺出生于河北武邑县一个农村木工世家。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