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曹操指挥的经典之战,在曹操、袁绍陈兵官渡之际,作为重要军阀的刘表如果乘机从背后偷袭曹操,有可能扭转战局吗?笔者认为可能性很小。试述如下:
其一,刘表与袁绍名为盟友,实则不同心。
在军阀混战之初,为了袁术-公孙瓒联盟,袁绍与刘表结为军事同盟,以对抗共同的敌人。到了官渡之战时,袁术、公孙瓒都已经死了,袁绍与刘表的同盟关系实际上没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了。当时袁绍已经占据北方四州之地,而刘表只有一个荆州,曹操则据有三州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刘表的最佳选择是坐山观虎斗,让袁绍与曹操去拼个你死我活。
官渡之战前,袁绍派遣使节到襄阳见刘表,希望得到荆州的相助。刘表面上答应,袁绍派来的使节十分高兴地回去交差了。可是说归说,刘表却无意卷入袁、曹之间的争斗,他并没有出兵以威胁曹操的侧背,仍然只是当自己的草头王。袁绍想拉刘表入伙,只得到一张空头支票,没有任何成效。
其二,性格决定命运,刘表决不可能全力出兵进攻曹操。
对于刘表坐山观虎斗、两头不得罪的态度,荆州一些官员是所不满的。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等人就进言说:“如今曹操、袁绍两雄对峙,天下重心便在将军您身上了。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就在曹、袁斗得两败俱伤时乘虚而入;如若不然,就要选择一方归附。切不可拥有十万甲兵,却坐山观虎斗,对求援的一方不理会,对贤明的一方不理睬,到时两头都要把怨气发泄到您身上,想要中立恐怕也难了。”
对于属下的劝谏,刘表不为所动。究其原因,是与其性格有关。首先,刘表没有争雄天下的雄心壮志,在献帝东归时,作为荆州牧,他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最有可能迎天子以号令天下,但他没有这个志向。其次,从刘表一生看,他他的理想也就是当一个荆州王,保住自家一亩三分地也就知足了。理想的高度,决定了刘表不可能大举出兵攻打曹操。
其三,张绣归降曹操,对刘表是巨大的牵制。
在官渡之战前夕,归附荆州刘表政权的张绣意外归降曹操。张绣曾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以及爱将典韦,可谓不共戴天,因此袁绍一开始便积极拉拢张绣,以共同对付曹操。然而,张绣麾下谋士贾诩却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建议,认为应该归降曹操。贾诩说了三个理由: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可谓是名正言顺,这是归附他的第一条理由;袁强曹弱,我们这么点兵力,若投靠袁绍,他也不会重视,若是投靠曹操就不一样了,他定然要大喜过望,这是第二条理由。曹操向来有霸王之志向,有雄心壮志的人,定会抛弃个人的恩怨以彰显自己的德行,赢得四方之心,这是第三条理由。
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抛弃刘表而转而投奔曹操。曹操大喜,顺水推舟,授予张绣“扬武将军”头衔,并结为儿女亲家。张绣的归降,不仅大大增加曹操的实力,同时也极大削弱刘表的力量。从史书的记载看,张绣归降的部队并没有直接参加官渡之战,曹操很可能是让他监视刘表的举动,以防关键时刻刘表突然在背后插上一刀。
其四,关中军阀的归附对刘表的荆州是巨大的威慑。
我们在研究像官渡之战这么一个大战局时,一定要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研究,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区域的战场。在袁绍、曹操血拼时,刘表作为袁绍的盟友,当然有可能在曹操的背后捅刀。但是我们把眼光放大点,当时中国的势力绝不仅仅是曹操、袁绍、刘表三家。如果刘表倾巢而出进攻曹操,那么荆州空虚,就没有别的军阀觊觎吗?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就以朝廷的名义,加大对关中军阀的控制,派治书侍御史卫觊宣抚关中,派谒者仆射主管关中盐政专卖,把司隶校尉的官署设在弘农郡,以加强管理关中事务。此时的关中军阀虽然对曹操心怀异志,但表面上仍归顺于朝廷。倘若刘表大举进击曹操,那么关中军阀也极有可能乘机袭取荆州,这是刘表不能不考虑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刘表即便出兵攻打曹操,也很难改变官渡之战的结局。由于多方面的牵制,刘表不可能全力攻打曹操,况且荆州兵的战斗力低下,也缺乏有能力的将领。曹操在收降张绣、稳住关中军阀后,实际上已经给刘表予巨大的压力,迫使其不能大举分兵东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