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史上,有两段历史的发展极为相似——即汉隋之间和唐元之间,如下表所示,这也是最常见的中国历史演变表:
换句话说,这两段历史是理解今日中国形成的关键,如果用中原王朝来表示的话,就是两晋和两宋。
“唐宋元明清”是我们对唐朝之后中国历史的高度概括,但从上表来看的话其实是不准确的,或者说唐朝和元朝之间只用宋朝来代表远不是历史的事实。
1、安史之乱后的中国——回鹘与吐蕃
安史之乱,标志着大唐由盛转衰,这一点为世所公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平叛的过程中,除了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等大唐名将的努力之外,回鹘(即回纥)的助兵同样举足轻重。要知道,唐朝的收复两京和最后剿灭史朝义均得益于回鹘大军的南下。
当历史进入公元8世纪后期,昔日雄霸东西方的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进入了中衰。唐朝困于藩镇,当大唐不断以新的藩镇来制衡旧的藩镇,最终导致的却是全国范围的藩镇割据,安史乱后的大唐已经被内部搞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大漠和西域。而阿拉伯帝国困于波斯人的复兴,塔希尔王朝、萨法儿王朝、萨曼王朝、布韦希王朝等等,一个个波斯背景的割据势力出现在帝国内部。
于是,回鹘和吐蕃,取代了大唐和大食成为了西域的主宰,两强的战争最终以回鹘的胜利而告终,天山以北属于回鹘,塔里木盆地、帕米尔则属于吐蕃。
不过,回鹘和吐蕃并未主宰唐亡之后的历史,因为二者的衰亡均早于唐朝的灭亡。公元840年,回鹘被黠戛斯所败,开始西迁;公元842年,吐蕃内部争斗不止,再无力北上争霸。
也就是说,进入公元9世纪后期,我国的唐朝、吐蕃、回鹘都陷入了内乱,一场大洗牌马上就要到来。
2、回鹘西迁,契丹崛起
回鹘的西迁,导致的是契丹人的崛起,而击败回鹘的黠戛斯则犹如一位匆匆过客,并未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契丹人早在唐太宗李世民之时便臣服了唐朝,并被赐姓“李”,唐朝在契丹设立了松漠都督府。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后来回鹘的崩溃,契丹人终于看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契丹王习尔自立为巴剌可汗,崛起于辽东地区。
3、黄巢之乱后,沙陀、党项崛起
黄巢起义,爆发于公元878年。如果说在黄巢起义之前,各藩镇名义上还听命于朝廷的话,那么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真正的藩镇割据时代到来了,大唐天子已是徒有虚名。
我们知道,黄巢起义导致了大唐的掘墓人——朱温的崛起,但我们更需要注意另外两个人的动向。与朱温相比,这两个人才是决定唐亡之后历史走向的关键。
其一,是沙陀人李克用
李克用,本姓“朱邪”,是沙陀人,也就是突厥人的一支。其父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官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并被大唐赐名李国昌。从此,这支沙陀人一直奉用唐室的“李”姓,并且在后来与朱温的争斗之中以大唐正统自居。
而李克用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居功至伟,并于公元883年收复长安,被唐僖宗任命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从此,河东,也就是今日的山西,成为李克用的根据地,并形成了一个以李克用为核心的沙陀军事集团。
其二,是党项人李思恭
李思恭,原名拓跋思恭,是唐朝末年党项族平夏部的首领。公元881年,黄巢攻入长安,拓跋思恭与鄜州李孝昌同誓讨贼,次年被大唐赐军号“定难军”。黄巢之乱平定后,唐僖宗封拓跋思恭为太子太傅,夏国公,并赐姓“李”,官拜夏州节度使。
李思恭原本姓“拓跋”,此“拓跋”便出自当年的北魏皇族,也就是说,党项人的皇族其实源出鲜卑。
4、东胡~鲜卑在我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隋朝和唐朝的建立,可以上溯到拓跋北魏: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其实一脉相承。也就是说,隋唐两朝与鲜卑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契丹,源自鲜卑或鲜卑宇文部。
党项,属于羌族,但其建立西夏的皇族则是北魏皇族拓跋氏。
蒙古,源出东胡,同样鲜卑也出自东胡。据《魏书》记载,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而室韦便是蒙古的前身。
因此,如果从渊源来看,唐朝是不是与契丹、蒙古也有着“斩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5、沙陀之于宋朝,犹如鲜卑之于唐朝
由于杨坚和李渊是“汉人”,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认为隋唐是传统的中原王朝,且隋朝灭南陈不是亡国;
由于郭威和赵匡胤是“汉人”,所以我们也能理直气壮的认为两宋是传统的中原王朝,并对辽金的南侵痛心疾首。
只是,如果我们不以传统王朝历史来看我国的古代史,那么沙陀人在唐宋之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赵匡胤的宋朝一样源自李克用的沙陀集团。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建立了后唐;
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的女婿石敬瑭建立了后晋;
石敬瑭的部将刘知远建立了后汉。
这三个无疑是沙陀政权,而之后刘知远的部将郭威建立了后周,郭威~柴荣的部将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朝,同样一脉相承。
宋朝建立之前,曾经被大唐赐姓“李”的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只不过契丹人后来舍弃了这个李姓,恢复了自己的姓氏,具体到辽国的建立者便是耶律阿保机。
宋朝建立之后,曾经被大唐赐姓“李”的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西夏源自大唐的“夏州节度使”,西夏的皇帝也一直姓“李”。
沙陀集团李克用,一生以兴复大唐为己任,以“李”姓为荣,其最终的后继者便是宋朝。
大唐灭亡之后,契丹的“李”、沙陀的“李”、党项的“李”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契丹人放弃了李姓,而沙陀人和党项人没有。此外,本文指出宋朝与沙陀军事集团的密切联系,并非要搞民族虚无主义,而是想说汉民族的形成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融合过程,今日中国的形成也并非汉民族一己之力,包容、开放的心胸才是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