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汉室颓废,皇权虚弱无力,地主乡绅相互兼并土地,各大诸侯纷纷割据。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各地俊才纷纷亮相登场,一是为自己找个可靠的窝以存世,二是找个强大点的好实现自我价值,当然也有中心扶汉室的。可是,为什么像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就跟了刘备这个无依无靠没权,没式的草鞋商呢?为什么不去跟随同样礼贤下士的曹操或孙权等大诸侯呢?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重担一档子旧事了,就是究竟是刘备聘请了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关于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又说道说道一下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了,有必要再去考究一下它的真伪。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受儒家道家等文化的熏陶,想要成为君子心中就必须要有情有义。“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人尽皆知:诸葛亮只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才有了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至于流芳百世,为后世所传颂。但“三顾茅庐”的典故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我们还知道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所以,其真实性还是值得怀疑的。
陈寿是三国时期人,而且他也在蜀做过官,所以《三国志》中的记载还是可信的。《三国志》记载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是徐庶推荐的,由是看来“三顾”则是真的了。那么,我们就转入下一个话题:诸葛亮为何要让刘备“三顾”?关于这个话题,从表面上看诸葛亮是在考验刘备的诚意,但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电视剧《三国演义》(86版)是根据小说改编拍摄的,在“三顾茅庐”这场戏中有个大雪纷飞和春暖花开的镜头,说明这个“三顾”时间很长,至少有一年吧。但是,在《三国志》中却是一笔带过,对过程、细节均没有描写,但我们推猜应该时间不短。因为,时间拉得一长,如果刘备没有诚意就会推动耐心。
但是,我们还可以做另外一种假设,诸葛亮还有吊刘备“胃口”之嫌。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诸葛亮之才,在荆州已经传得很神了,名气很大,这在他也是资本。更何况有徐庶的推荐,而徐庶之才自称不如“卧龙”,还能给刘备带来如此大的作用,可见诸葛亮是何等样的人了。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增大在刘备心中的位置,而且他确实有才。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还做了些什么呢? 肯定是什么也没有做,只是运动脑子而已。他其实也是很纠结,他也在犹豫。或者一开始他确实是不想跟随刘备。刘备有什么呀?年过半百还连一块属于他自己的地盘都没有,论实力兵不过万;论人力资源,文不过简雍、糜竺之流,得了一个能用的徐庶还被曹操“挖”走了;武也只有关、张,也不过匹夫之勇耳。刘备到底用什么来与群雄逐鹿?他得首先想明白这个问题呀!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就等刘备的第三次来请了。 第一,刘备有优良的品质。你想,他从一个“贩屐织席”的村夫,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而且是屡战屡败,他仍然在坚持,这种百折不挠的品质到哪里去找呢?第二,刘备是皇亲国戚啊!这个却是他的资本,汉室虽然倾颓,但确实还存在,这个可以形成一种亲各力、凝聚力的。第三,就是刘备当时提出的口号了,群雄割据,不尊汉室,“匡扶汉室”还是很有号召力的。这一点只不过后世被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盖过了。第四点,关于眼下刘备实力太弱的问题,他想到了孙权可以引为“外援”,可以借孙权的势力来发展自己的势力。 在想通了这些之后,他最终下决心投刘备了。当然,更重要的原因,他还考虑了个人“出头”的问题,“鹤立鸡群”那是一目了然,如果鹤立鹤群,那看起来就都是鹤了,这和当年贾诩投张绣是一个道理,毕竟物以稀为贵吗。这一点,也就是大家一直争论的,诸葛亮为何不投曹操或孙权的原因,而只有刘备的情况最适合他今后的发展。那么,我们再看下一个话题了,刘备和诸葛亮究竟是谁成就了谁? 其实他们二人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从三国的历史背景来看,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自然是要诸葛亮来成就他的事业,而诸葛亮也没有辜负他,最后让他“三分天下”有了其一;而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诸葛亮也希望能够借助刘备有所成就,最终他也成功了,因为在历史上他的名声要远比刘备大。大家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