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人性中有谦逊的一面,也有狂妄的一面,往往身居高位、财源滚滚或者著作等身时就会忘乎所以,将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高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局限性,容易被暂时的胜利蒙蔽双眼,不把他人放在眼里,直到我们走进死胡同或者碰了钉子。
我们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不如天算",不过历史上的确有一些名人高士、预知先贤能够测算未来,眉头一皱、掐指一算就计上心来,诸葛亮就是这样的神奇人物。
天算、人算与计算
珠算是中国人的独有发明,在没有计算器的年代,中国人都一撸袖子盘拨算盘,即使现在很少使用算盘,其实每个人都在脑里、心里打着小算盘,谋划着怎么做事对自己最有利。
所谓算计或者计算,就是想让自己分得最大的蛋糕,这是人性的必然和劣根性,自私自利是人的本质核心,毕竟大公无私的人少之又少。特别是面对资源枯竭、岗位有限的时候,人们更是不择手段想将一切据为己有。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生活中的算计,只要在社会生存就不能不算,在一定范围内的算计是非常必要的。人们将算计分为很多种,比如天算、人算、佛算等等。天算通常被认为因果报应,是人的修行在命运中的反应,天算是比较公平的计算。佛算通常被认为是对信仰的反应,人们在生活困境面前会求助佛,烧香拜佛甚至临时抱佛脚,希望佛能够推动事情顺利发展。
人算是最具差异性的算计,不同的人具有难以均衡的思维,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导致算计方法不同,这也是导致社会不公平的基本原因。其实不论怎么算,天算、佛算也好,人算也好,只要这种算计的出发点有利于世间万众,它就是一个值得的算计,评判一个算计的高劣,出发点的察看是非常重要的。
羽扇纶巾诸葛亮
诸葛亮的标准形象是羽扇纶巾,一人能抵千万大军。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蜀汉丞相,辅助刘备稳坐江山。他出生于公元181年,琅琊即今天山东沂南人,早年随叔父诸葛玄身到荆州,叔父去世后他在隆中隐居,《隆中对》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所感动,联合东吴孙权谋划赤壁之战击败曹军,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诸葛亮又叫孔明、诸葛孔明、卧龙先生,与凤雏先生庞统齐名。因为世代官宦,诸葛亮的朋友们都是国之重才。
司马徽和徐庶亲自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诸葛亮被信任后陈述三分天下的计谋,刘备对其大加赞赏,一度引发关羽和张飞的不满,隆中对话的那年诸葛亮刚刚27岁,还是当代青年懵懂无知未毕业的年代。
刘备去世之后,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继续辅佐刘禅处理大小政务。不过诸葛亮为了天下大势过于拼命,吃得少也睡得少,因此积劳成疾过早病逝,司马懿曾经探听诸葛亮的饮食情况,并预测"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繁多,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来斗去,最后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率军出征,不过诸葛亮的木雕像将司马大军吓退,司马懿甚至多次问手下将领"吾头尚在否?"不仅司马懿对这个老对手折服,古今中外人士都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刘伯温与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是蜀汉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两者中间隔了好几个朝代,他们俩能有什么联系呢?原来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成名之后,他也有点翘尾巴了,世人都称他是"明朝诸葛亮",他自觉比诸葛亮要技高一筹。虽然时隔千年,他还是想和诸葛亮一决雌雄,决定亲自去诸葛亮墓拜谒。
刘伯温心想:都说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人,但今天诸葛亮肯定失败了,因为他一定算不出我会去祭拜他。带着这样一种前提假定,刘伯温信誓旦旦地朝诸葛亮墓而去。当刘伯温踏足诸葛亮墓时,花石台阶前有"吾到无人到"五个大字,刘伯温哈哈大笑道:"你终究没有料到你到吾也到吧!"随手将碑文砸个稀烂。
继续前行的刘伯温终于站到诸葛亮墓前,当他想再次羞辱诸葛亮时,发现墓碑上的苔痕中露出"只有伯温到"几个大字。刘伯温立即低下高昂的头颅,被诸葛亮的预测折服,并为自己侮辱先贤感到懊悔。他行了一个忏悔礼,磕首礼毕,刘伯温站起身子时忽然看见碑的下边刻还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刘伯温慌忙卸下金盔,立即跪下给诸葛亮磕了1000多个响头,此后再也不敢提"跟诸葛亮一决高下"的半个字。
神机妙算的能力
当然"诸葛亮和刘伯温"是野史中的典故,真实与否完全不可靠,多半只是为点化人编写的一个故事,以此来教育人不能自高自大。不论怎么说,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神机妙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神化形象已经永远定格在世人心中。
所谓神机妙算,应该是根据经验进行的轨道式预算,因为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万事万物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能够掌握事情本质的人就是神机妙算的人,他们往往比普通人要看得长远,先知更是能上溯五百年,下启一千年。
现代人的预测能力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天气预报、地震预报能够提前预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精确的预知未来,但是能够对未来有大方向的把握。比如如何能够获得绿水青山。在人生道路上,希望我们都能获得神机妙算的能力,对社会、对国家、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增益。
文/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