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数次北伐,在一地暗暗留下一万精兵,蜀国灭亡都不准回援
创始人
2025-07-22 08:33:29
0

诸葛亮数次北伐,在一地暗暗留下一万精兵,蜀国灭亡都不准回援。这一看似荒诞的决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离奇往事?作为蜀汉军师,诸葛亮为何如此戒备东吴?对于蜀汉将士来说,这支精锐部队又意味着什么?

结盟背后的猜忌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实力悬殊。魏国当时已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蜀国和东吴虽曾联手,但终因实力悬殊而屡战屡败。为了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公元239年,诸葛亮出任蜀国丞相,随即与东吴孙权重修旧好,缔结盟约。

表面上,双方合作是为了共同抗衡魏国,但私下里却都心怀戒备。蜀吴两国曾经联手伐魏,约定由两路夹击,却最终双方都选择了按兵不动,暗暗伺机算计盟友,险些酿成内讧。

诸葛亮虽与孙权订下了联盟,但对吴国的背信弃义深有防范。他记忆犹新,当年关羽曾率众西征,遭到东吴偷袭,最终阵亡当阳城下。吴国此前趁火打劫,在重兵把守的街亭被全军覆没。

"鲁莽轻敌,遭殃无疑。但东吴背叛亲友,行为实在可鄙。"诸葛亮对手下将领如是说道,"吴国虽为臂助,但我等断不能掉以轻心。"

于是,诸葛亮每逢北伐便先派将领严阵以待,提防吴国背叛。他更是在吴蜀边境永安地区留驻了精锐兵力,以防不测。蜀国虽曾与东吴结成同盟,但彼此都心存戒备,猜忌从未消散。

未雨绸缪的部署

诸葛亮防患于未然,对吴国的戒备心切实可见。公元316年,他统帅蜀军第六次北伐时,便着手部署边境防务。当时永安地处蜀吴两国边陲要冲,诸葛亮将驻守永安的李严调往江州,改派陈到镇守此地。

陈到乃是备受诸葛亮器重的亲信,昔年曾随刘备征战江南,屡建奇功。诸葛亮不仅将永安重任交予陈到,更下令将蜀军中最精锐的白毦兵全数调拨永安。白毦兵训练有素,作战素质过硬,可谓蜀军的精锐之师。

诸葛亮面对魏国强敌,自是不能全无他顾。但他对东吴的防范却一点不曾松懈,多少可见其对盟友的不信任。当时诸葛亮更是专门去信告知其兄长诸葛瑾,永安和江州均已重兵把守,意在警示孙权勿作别念。

诸葛亮生前虽次次北伐,但每每都留有相当精锐马步兵镇守永安。姜维继任后亦秉承其遗志,每出师远征必留万人马坚守边境。哪怕在蜀汉最后时刻,即便大局已去,姜维仍不准这支精锐之师回师救援。

诸葛亮如此谨慎戒备,着实让人费解。但假如回溯前尘往事,这一切的安排反而可以理解。当年关羽镇守荆州,大败曹军于长沙,一时无两。但就在关羽准备西向巴蜀后,却遭东吴偷袭,最终阵亡于当阳城下。从此之后,诸葛亮对盟友的重视远远不及对敌人的防范。

从未料想的新局面

防患未然固然重要,但谁也难料历史的无常。在诸葛亮布下天罗地网之时,蜀汉命运的巨轮早已缓缓转向。

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邓艾挥师西征,兵临成都城下。刘禅面对强敌,竟然当众缚节自荼,向魏军投降。顷刻之间,二百年雄风尽数化作乌有。蜀汉江山,就此一蹶不振。

刘禅的投降决定,无疑是出于权衡。魏军实力强大,且曾攻占汉中、夷陵等重地,蜀军阵脚大乱。而刘备子孙又无赖以施展的武力,眼见形势将尽,遂作出弃城自保的抉择。

不过,刘禅此举也着实草率。当时各路将士并未尽数覆没,诸如姜维、罗宪等人马在外征伐。若能稍加固守以待增援,或许蜀汉尚有力挽狂澜。

但此时,局面已不受控。邓艾趁热打铁,率军直逼成都。成都城中,弃甲曳兵之声不绝于耳,士气彻底崩溃。刘禅除下首阅,向邓艾请降,使蜀汉国运结束。

刘禅之所以投降,或许也有私心。历史上,刘禅与诸葛亮同袍多年,却一直对诸葛亮存有猜忌。在诸葛亮驾鹤西去后,刘禅曾一度有意迁都移驾,脱离旧党羽掌控。可见其对于旧臣已多有不信任之心。在面临存亡抉择时,或许也就难以全心铁衣自弊了。

总之,就在诸葛亮用心布防之际,一切却在弹指之间化作乌有。当年的预谋防范,终是难逃这出人意表的新变局。

吴国趁火打劫遭罗宪凛然拒守

成都沦陷后,东吴孙权见蜀汉国力渐微,遂起了肆虎之心。他怀着趁火打劫的念头,命吴军兵分几路,准备对永安发动进攻,意图乘虚而入。

孙权的算盘是,若能趁乱夺取永安,那便可坐收渔人之利,获得蜀地肥沃疆土。不料,他的祸心却遭到了当头一棒。

时值蜀汉垂殁,罗宪正率军镇守永安城外。身为蜀将,他誓死不渝,决心坚守阵地。当闻讯东吴大军压境,罗宪立即将士整装待发,严阵以待。

不久,吴军大队人马开至永安城下,开始了对蜀军的攻城掠地之战。双方旌旗林立,刀剑相见,激战正酣。

可纵观全局,吴军大举远征,难免疲于奔命。而蜀军则是主场作战,扎根已久,且人多势众。加之罗宪统率有方,将士士气高昂,终使吴军节节败退。

经数月鏖战,孙权彻底对罗宪打消了心理阴翳。吴军折戟而归,未能如愿占据永安一隅。即使蜀汉已成亡国,但仍有不世出的将士为之卫疆尽忠。

罗宪身先士卒,力挫吴军,足见诸葛亮昔年布防之慧眼。即便蜀汉已是强弩之末,诸葛亮遗阵仍令吴国锒铛入狻猊。毕竟,这支永安之师正是诸葛亮当年亲自培植的精锐,临危不乱的素养犹在。

这一役之后,孙权也不得不对以前的盟友心生敬重。若非罗宪等人挺身而出,蜀地恐怕早已为吴国所吞并了。

魏国回师封赏忠勇将士

邓艾攻陷成都后,蜀汉国运基本告终。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有蜀汉将士临危不乱,誓死守疆。永安城的罗宪便是其中翘楚。

魏军凯旋而归,邓艾面对罗宪等顽强抵抗的蜀将,也不得不心生敬佩。在整理战后残局之时,邓艾上奏朝廷,赐予罗宪等人以安抚和重用。

邓艾的上疏措辞诚恳:"罗宪等人不仅武勇过人,且对国家忠心耿耿。即使所属蜀国已亡,仍秉持着护国的信念英勇抗争。此等忠勇将士,理应纳入吾军麾下,用其所长。"

当时刘禅虽已投降,但一些蜀汉将士仍未就范。如罗宪、费祎等人,即便官渡之战已尘埃落定,他们也未曾半途而废,而是暗自聚众自立。魏军为了彻底肃清隐患,也就不得不动之以情。

魏国司马昭得报后,也颇为赏识。他虽兵临蜀地,但毕竟只是战功,至于实际治理,仍需借助人才。面对罗宪等人的勇武操守,司马昭也不愿轻易浪费这些栋梁之才。因此,司马昭很快做出决定,下令以重赏徕降。

不久,一道诏书便传到了永安。诏书上写道:"关中已平,无需自伤。汝等朔方悍勇,体现忠义气节,本朝甚为敬重。不若束手就缚,朝廷将有重赏。"

面对魏军的诱降,罗宪等人虽一度犹疑,但最终仍是放下了屠刀。作为蜀汉臣子,他们已尽忠于国,如今已是身无长处。权衡之下,他们不得不选择低头臣服。

就这样,罗宪等人缄默入魏,并受到了命官重赏。这支精锐之师被封为武勇军,配置甲胄列阵,驻防各地。尽管已亡国离乡,但罗宪仍是秉持着诸葛亮当年的遗志,默默守护着这片疆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盛夏纳凉,好戏不停!话剧《茶馆... 关于我们 北京老舍茶馆始建于1988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79年的前门大碗茶。老舍茶馆以“振兴古国...
原创 一...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老话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
中国社科院院长高翔在人民日报撰... 金秋十月,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75年,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算长。但新中国的75年,开创...
河南博物院携手海康威视 科技赋... 一缕笛音划破8000多年的时光,吹响了华夏初音。贾湖骨笛,这件源自新石器时代的古老乐器,现藏于河南博...
追忆广东籍考古学家黄慰文:年初... 9月26日上午,南都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证实,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该所退休研究员...
原创 1... 旋风司令韩先楚一生战功赫赫,名满天下,却有一桩憾事,那就是没有留下个人回忆录。他的很多传奇故事没有留...
原创 一... 2016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最终以民众同意脱离欧盟的结果震惊全球。过去主导欧盟事务的“英法德三驾马车...
原创 皇... 在如今, 哪怕 我们普通人,衣服破了的第一选择,大多数也都是换一件,要是不影响美观,大概才会去缝补,...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栩栩如生!这幅...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青海频道】; 脚手架、手持电机、安全绳……这不是什么建筑施工现场,而是公司手...
原创 原... 回顾历史,守望未来,欢迎来到【有观点大历史】精心整理、考据的二战珍贵彩照,为你讲述影像背后的故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