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紫禁城正式改名为故宫博物院。从此,历经明清二代,长达五百余年的紫禁城首次对外开放。图为紫禁城全景。
图为东南城角雄威的城墙,一帮孩子们或光着脊梁,或谈笑着,或蹲在护城河边远远地看着对面的城墙。
正阳门城楼。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素有“万园之园”之称。始建于1709年,即康熙四十八年,乃康熙给雍正的赐园。而后,又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扩建。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圆明园。同治帝继位后,欲修复圆明园,却苦于资金不足,随即放弃。图为圆明园遗址。
北海公园九龙壁,为中国三大九龙壁之一(另外两个是故宫九龙壁、山西大同九龙壁)。原是庙宇大园镜智宝殿(清朝皇室藏书译书地)的山门,真谛门前的照壁。乾隆二十一年,即公元1756修建,共镶有大小635条各种形状的龙。此外,关于北海公园九龙壁的建造年代还有另外的说法:明朝万历年间,为天子明神宗为其生母李艳妃所建,是大西天经厂门前的照壁。
雍和宫,为雍正帝未登基前的府邸,为康熙于1694年所赐。雍正三年,即1725年,朝廷将其改为行宫,称为雍和宫。1735年,雍正驾崩后,灵柩曾停放此处。此外,雍正的继任者乾隆亦是于雍和宫出生,故而此宫为黄瓦红墙,规格等同于紫禁城。乾隆九年,即1744年,改为喇嘛庙,是当时中国规格最高的佛教寺院。图为雍和宫香炉前的喇嘛
诵经的喇嘛。
天坛皇穹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即1530年。初名泰坤殿,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
天安门。
赶骆驼的民夫。
劳碌的驼队,为了讨生活而奔波。
西便门,一位干完农活的农民远远眺望着站在便桥上的外国人。
清代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