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子荣: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牺牲真相揭秘
创始人
2025-07-22 05:02:05
0

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和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曾风靡全国,使侦察英雄杨子荣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老百姓心目中崇拜的英雄,他的英雄事迹曾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上真实的杨子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参军前的杨子荣

山东省牟平县(今牟平区)有个偏僻的小山村叫嵎峡河,1917年,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就出生在村里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杨子荣的父亲叫杨世恩,母亲叫宋学姿,父母生下杨子荣兄弟三人。杨宗福排行老大,三弟幼年死亡,杨子荣是老二。三弟夭折后,父亲为取吉利,请先生给两个儿子起了名字,哥哥叫宗福,字子禄;弟弟叫宗贵,字子荣,连在一起就是福、贵、禄、荣。

杨子荣从小就十分聪明,读过几年书。过人的胆量在很小时就已表现出来。因为生活所迫,1929年秋,12岁的杨子荣随父母迁居东北的安东,在大千一所私人开办的缫丝厂当童工。18岁与人结伴到鸭绿江放木排。

他先后三次去过东北,对那里的民俗风情、地理环境都非常了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结识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底层人物,也养成了为人豪爽、爱抱打不平的性格。1940年被日军抓“劳工”流放深山采矿,因不愿受日寇欺凌,带头打了无故毒打工友的工头。为了避祸,陪伴母亲从东北跑回山东老家。

杨子荣回到家乡牟平县嵎峡河村后,正是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时期,当时,杨子荣大哥杨宗福给胶东八路军送信,日本鬼子到处抓他,杨宗福整天东藏西躲,所以在村里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的重任就落在了杨子荣身上。

1941年,经人介绍,杨子荣和邻村一个叫许万亮的姑娘举行了婚礼(一说叫肖玉华,附近肖家村人)。妻子患有严重的气管炎,不能干重活,所以家里家外全由杨子荣操持。1943年正月,妻子生下一个女儿(杨子荣童年好友说,生下的是儿子)。孩子6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妻子唤狗到炕上舔小孩屙的屎,结果孩子被惊吓。杨子荣从地里回家,知道事情经过后非常生气,就和妻子吵了一架,不久孩子就死了。杨子荣一气之下,又去东北做了劳工。

杨子荣是在1945年日本鬼子刚刚宣布投降时参军的。这天,嵎峡河村公所派农救会长孙承祺,带领杨子荣和韩克利前去报名体检。结果在王从庄检查身体时,杨子荣验上了,韩克利因为沙眼病没验上。

杨子荣在入伍到东北之前,只和村里的一个童年好友打过招呼,杨子荣告诉他,这次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了,如果家里有什么事情的话,就让这个邻居告诉他哥(杨宗福,当时在外地)去东北找他,并嘱咐如果过了沈阳以北的城市打听他的下落,就不要再提他的原名(杨宗贵),提杨子荣就行了。正是因为杨子荣没有用真名(当时叫杨宗贵),使他的家人蒙受了数十年的失落之情。

据杨子荣同乡战友张仁财老人讲,1945年初,杨子荣从东北回乡看母亲,结果被日本鬼子堵在村子里出不去了。后来他听说胶东八路军招兵赴东北打仗,就第一个在村里报名参军,他原本想参军后可以出去,一出村就跑(仍有去东北打工的想法)。可是在部队里,杨子荣感受到了人民军队是正义之师,所以他就决定留下来了。

部队出发前,妻子许万亮在泥瓦匠出身的老父亲杨世恩带领下,到雷神庙兵站给杨子荣送行……妻子还送给他一双亲手做的布鞋。

参军后的杨子荣

杨子荣参加的部队,是山东军区第二支队。这支部队称“渤海支队”或“海军支队”(因原想建立海军,后因形势变化没有组建),部队在田松支队长率领下,于1945年10月奉命北上,坐木船由山东渡海到辽东半岛庄河登陆,一路经大孤山、凤城、通化、梅河口、磐石、乌拉街舒兰、五常,直抵哈尔滨。

杨子荣参军时已29岁了,田松支队长见他年龄大了,就安排他去炊事班做了炊事员。杨子荣做事认真,待人诚恳,他经常挑着热水到靶场上给训练的战士喝,老远看到战友们在练习打靶很是美慕。一有机会,他就向同乡战士张仁财说:“小张,给我枪,我来替你们站岗。”

杨子荣天赋好,悟性高,有时拿着张仁财的枪东瞄瞄西瞧瞧,不长时间,竟然练出了一手好枪法。有一次,他竟然远远地打死了一个日本鬼子(当时还有日军残兵游勇),战友们称赞他的枪法好,首长也觉得他有这么好的枪法,留在饮事班有点可惜,便把他从炊事班调出来。

此时的东北地区到处都是土匪武装,北有谢文东、李华堂等大股匪军,不断窜扰鸡西、林口等地,与惯匪高永安,张德振、李开江等部联系,威胁牡丹江市安全。南居春阳、鹿道、镜泊湖等地的是马喜山、郑云峰等匪帮,经常扰犯东京城。

由于土匪横行,各地交通断绝,人民遭受屠杀抢掠,广大百姓渴望早日肃清匪患,过上安定的生活。1946年1月,杨子荣所在部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驻牡丹江地区的。

杨子荣胆大心细,机敏果断,多次出入林海侦察,追击顽匪。一次拂晓前部队在密林中与惯匪“姜左撇子”遭遇,杨子荣智擒姜的副官,逼其喊话,匪徒们误认为是自己人,毫无防备地走过来,结果匪首“姜左撇子”及一百余名匪徒全部就擒。

部队在开往八面通时火车在途中遭土匪袭击,三节车厢倾斜在路基上,敌人机枪的子弹像雨点般地扫过来,压得战士抬不起头。杨子荣临危不惧,隐蔽在车厢一侧,端起枪瞄准敌人射手,打哑了敌人的机枪。接着,他猫腰绕过车厢,飞身冲向山崖,抛出手榴弹,并乘势冲进敌阵,一阵猛射,敌人倒下一大片。

战斗结束后,领导和战友们夸他勇敢机智,他笑着说:“敌人是财主兵,咱是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解放生死不惧,对付敌人还怕什么!”这次战斗后,杨子荣从炊事班战士升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班长。

1946年3月25日夜里,杨子荣所在团三营七连,奉牡丹江军区命令,连夜出发,偷袭李开江匪部占据的一个大据点查树村。杏树村环村筑有两米多高的围墙,外有壕沟、鹿砦,李匪据险顽抗。杨子荣建议部队佯攻,摸清敌人的火力。他边组织射击边琢磨,如果进行强攻,部队的伤亡和群众的损失都会很大。

战前,他了解到,这一带百姓都恨土匪,更怕在本村打仗,而土匪呢,各股之间矛盾很大,且士气低落。于是,杨子荣的脑海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带领一班迂回到敌人后侧,示意战士们隐蔽好,独自纵身跳进围墙大喊:“缴枪不杀!”

吓呆了的匪兵指着杨子荣问:“你是什么人?”

杨子荣哈哈大笑说:“我是民主联军的代表,你们被包围了,放下武器是惟一的出路。”匪兵及团长李开江在杨子荣的威震下乖乖地放下武器。

此战歼敌400余名,炮3门,各式枪支300余支。杨子荣不同凡响的表现,显示了他天才的机智勇敢和侦察才能。打下杏树村之后,杨子荣荣升为相当于连队级别建制的侦察排长。

大股土匪消灭后,仍有不少小股土匪做垂死争扎,他们不再与我军正面交锋,而是躲进深山老林,偷袭附近的村屯,非常凶残,用大部队作战的方式不行了,于是二团决定组织侦察小分队,深入山林,各个击破。

部队决定组建以杨子荣为首的小分队,出奇制胜,歼灭顽匪。杨子荣带领小分队运用侦打结合的战术,配合大部队,生擒许家四虎(许福、许禄、许祯、许祥),消灭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顽匪,座山雕为匪中之顽,穷凶极恶,阴险狡诈,一向深居简出,部队曾多次派兵寻剿,均未奏效,遂决定让杨子荣深入虎穴。

临行前,杨子荣反复提审在押俘虏,了解土匪的活动规律、生活细节以及黑话、暗号等,于1947年1月26日,带领5名侦察员进入茫茫林海,智上威虎山,在大部队密切配合下,智擒座山雕。同年2月19日,《东北日报》以《战斗英雄杨子荣活捉座山雕》为题,报道杨子荣等人的事迹。部队让其介绍经验时,他说:“经验就是两句话,为人民事业生死不怕,对付敌人就神通广大。”战友们称他智勇双全,浑身是胆。

曾与杨子荣带领侦察员智擒座山雕的孙立真老人讲,座山雕(真名叫张东山)是个三代惯匪,非常狡猾,当年的张作霖和日寇都奈何不了他。经我军多次搜剿,他的数千人马大部分被歼灭,只好潜藏在海林县北部的夹皮沟里,二团曾派一个营的兵力进山搜索,没有发现他的一丝踪迹。

杨子荣的小分队于1946年腊月下旬抵达海林县,月底向威虎山南虎头的夹皮沟进发。在夹皮沟屯里,他们发现了一户人家,家中一老一少父子两人。攀谈中得知,老人是山东人,早年当过矿工,8年前逃到这里,以打柴种地为生。问起他家人的情况,他说只有一个哑巴儿子。孙立真看那少年眉清目秀,举止神态像正常人一样,就说:“你儿子不像个哑巴。”孙立真和他认了老乡,反复讲:“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到这深山专门消灭土匪的。”这位老乡才解除疑惑,向孙立真透露了实情。

原来,这个少年是个姑娘(《智取威虎山》中的常宝),因为土匪经常来这里骚扰,所以就女扮男装,见人就说是个哑巴。从老乡的口中获悉,座山雕就在这一带活动,几天前还来索要过年的东西。老乡告诉杨子荣,座山雕对周围的地形非常熟悉,也很机警,总是白天躲在山洞里,夜间下山活动,做饭要跑出八九里地,害怕解放军发现炊烟找到他们的老巢。在摸清座山雕的老窝后,杨子荣和孙立真认为,只可智取,不可强攻,于是他回到二道河,具体研究行动方案。

侦察排选择了大年三十晚上行动,队员们化装成国民党军队,悄悄地向座山雕所在的山头进发。他们骑着马,踏着没膝的大雪,走了八十多里地,到了大砬子山里,再也找不到山路了。这时发现了敌人的第一道岗哨,土匪用枪指着走在前面的杨子荣,喝问:“干什么的?”

孙立真说:“我们是蒋委员长的人,专门来联络五爷(座山雕)下山的。”

土匪又用黑话盘问,杨子荣对答如流,见土匪没有发现破绽,杨子荣佯装埋怨:“我们好心请五爷下山投奔蒋委员长,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你们竟然还用枪指着我们,真不够意思。”土匪这才把枪放下。

此时,杨子荣和小分队的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俘虏了两个哨兵。小分队缴了土匪的子弹,让他们仍扛着枪在前边带路。走了二里多地,小分队又用同样的方法,下了第二道岗哨的子弹卡,仍让他们扛着枪在前面带路。

经过三道岗哨后,杨子荣问土匪:“是不是不想让我们见五爷,走了这么远还不到!”土匪说:“这条路最秘密,前面就到了。”土匪引着小分队顺利地来到座山雕藏匿的洞口。

杨子荣命赵宪功几个战士看押那6个土匪,自己带着孙立真他们走进山洞,因受我军的沉重打击,座山雕几乎全军覆没,身边只剩下十几个铁杆随从了。

小分队发现洞内食物很少,土匪们有的在喝酒猜拳,有的在煮饺子,座山雕则躺在虎皮椅上打瞌睡,样子十分狼狈。听见有人走进山洞,土匪们急忙摸枪,座山雕也从虎皮椅上跳起来。

杨子荣和孙立真用黑话告诉座山雕,他们是国民党军队,奉上司的命令请五爷下山,劝座山雕不要固守深山老林,应该一起投靠国民党大部队,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国民党给座山雕的委任状。穷途末路的座山雕信以为真,喝令随从放下武器,并请杨子荣和孙立真他们吃饺子过年。拂晓时,小分队没费一枪一弹,顺利地把座山雕及十几个士匪带出了山洞。走到山下,座山雕怕遇上解放军,顾虑重重。

杨子荣说:“不用害怕,我们来的时候在山下藏了一辆汽车,有人接应。”

果然,土匪们看见远处有辆大卡车。上了车后,座山雕发现是辆苏联汽车,知道中了解放军的圈套,他想跑但为时已晚,十几个土匪被埋伏在汽车周围的侦察排的战士缴了枪。杨子荣这才亮明了身份。战士们捆上座山雕的手脚,把他扔在车厢里。

座山雕嘴里还嘟囔着:“真倒霉,大帅、少帅(张学良父子)和日本鬼子都没奈何我,不料竟被几个土八路给整了。”

提起杨子荣的牺牲经过,始终与杨子荣并肩战斗的侦察排副排长孙立真惋惜地说:“我一生最遗憾的就是那次打郑三炮时不该让杨排长跑在前头,如果我在前头,也许他不会牺牲,他这个人牺牲了太可惜。”他说,杨排长英俊潇酒,有胆量,有谋略,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尤其他那一手好枪法,令土匪闻风丧胆。当年上威虎山时,座山雕想从枪法上露一手,一枪把一只受惊的小鸟打下来。杨子荣笑着说,五爷看我的,说着一枪打下两只鸟。座山雕惊服了,伸出大拇指连声道:“你的枪法真厉害,真厉害。”

那是1947年2月,牡丹江一带只剩下李德林的残部还没有全部消灭。经过杨子荣多次暗中侦察,发现了这一小股土匪的行动规律及隐藏地点。匪首是恶贯满盈的大盗郑三炮,手下大约有十几个人,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一个用木头垒成的山洞里,洞口用一扇门板遮挡。由于长期遭受围剿打击,这股土匪变得狡猾凶残,行踪也更加诡秘,走雪路都踩同一个脚印,很难对付。侦察排决定出其不意地消灭这股残匪。

天亮前,杨子荣挑选了13名侦察员组成小分队,从一位打皮子老人的窝棚里出发,带着两挺机枪,走了十几里雪路,在匪巢的附近隐藏起来。杨子荣对副排长孙立真说:“每次战斗都是你在前面开路,这次就让我在前面吧!”

孙立真说:“你是全排的主心骨,你在前面我不放心。”

杨子荣笑着说:“凭我的枪法,把枪一指,哪个土匪敢动弹?”说罢,他把孙立真往后一推,立即冲上前去。

孙立真怕他有闪失,紧跟在后边,再后边是侦察员魏成友。杨子荣紧靠在当作洞口门框的大圆木干上,一脚踢开门板,大喝一声:“不许动,把枪放下,外边被机枪封锁了!”谁知郑三炮用手枪逼着土匪们抵抗,杨子荣听到土匪们拉枪栓声,急忙扣动手中的匣子枪,却没有打响,原来在窝棚里烤火时枪膛里“缓霜”,后来在路上把撞针冻僵了。

洞内的土匪见外边枪没有响。就开始向外射击,杨子荣躲避不及,胸部和腹部连中数弹,晃了几晃,倒在了洞口内。孙立真见状急了,握着冲锋枪向敌人扫射,可惜也没有打响,一个土匪想乘机向洞外冲,被孙立真用枪托顶了回去。这时,后面的战友冲了上来,用机枪封锁了洞口,土匪龟缩在里边,从暗处向外放枪,扔进去的手榴弹,又被土匪扔出来了,双方一时僵持起来。

眼看倒在洞口的战友无法解救,孙立真双眼冒着怒火,他从腰间拔出两颗手榴弹,拉断弦,在手里摇了6下,随即扔了进去。两颗手榴弹几乎同时响了,洞内的枪声停了,传出匪徒的哀嚎声:“不打了,不打了。”管你打不打,孙立真又扔进一颗手榴弹。

这时,洞内扔出几杆枪,爬出一个满脸流血的土匪,其他的都被炸死了。

当战友们把杨子荣抬出洞口时,他已经光荣牺牲了,鲜血浸透了身上厚厚的棉衣。战友怀着悲痛的心情,用土匪堵洞的门板把英雄的遗体抬下山。

2月25日,军区二团在海林朝鲜中学操场,为杨子荣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附近几十里内的群众闻讯都赶来参加葬礼。大家抬着棺木绕海林镇走了一圈,向天空放着排枪,以深切悼念这位战功卓越的侦察英雄。

杨子荣牺牲后

侦察英雄杨子荣壮烈牺牲后,在海林镇的东山坡上,每天都有很多人肃立在烈士的墓前。一块木质纪念碑上没有写英雄的籍贯,也没法去写。因为,在那剿匪的恶劣环境中,无论是王敬之、曲波等首长,还是和杨子荣昼夜呆在一起的战友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唠唠家常,谁也说不出他的故乡在何方。

1947年7月,牡丹江军区2团奉命开赴前线,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杨子荣侦察排”走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就在这支部队展开学习侦察英雄杨子荣,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同时,在山东牟平县东部的一个小山村里,回来了一个闯关东的汉子,捎回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小道消息。这个从东北回来的汉子说,他在东北下城子看见杨宗贵从八路里开了小差,当了土匪,“穿个黑棉袄子,戴着个貂皮帽子,又抢又杀的”(如果此人不是撒谎,也许他看到的是化装侦察的杨子荣)。村公所得知这个消息,认为问题严重,当天晚上就把61岁的宋学姿和小儿媳妇许万亮先后叫到村公所,反复盘问,然后告知她们,杨宗贵做了土匪。

这个汉子的出现,改变了村人宋学姿一家人的命运。开春了,村里停止了对她家的代耕,村人也用怪异的眼神审视着杨子荣的家属。宋学姿决不相信儿子会当土匪,一次次地上区、上县去说理:为什么仅凭什么一个人的一面之词,就把她当八路的儿子说成土匪,停止了对她家的代耕?因为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仗正打得吃紧,此事无法查证,说理的地方自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1952年秋天,杨子荣的妻子许万亮不幸病故,她弥留之际,不停地喊着丈夫的名字,不相信丈夫会当土匪。儿媳死后,宋学姿继续奔走呼号。她不分春夏秋冬,只要有时间就向上走,她要向政府向有关地方去要儿子。

1957年1月1日,按照国家政策,宋学姿拿到了一张由政府发给的儿子杨宗贵被确认为“失踪军人”,家属仍享受革命军人家属优待的“失踪军人通知书”。

1958年11月13日,也是按照政策,宋学姿又拿到了一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她拿到这些证书,以为政府洗刷了她儿子当土匪的污名。哪里知道,全中国的凡查无实据叛变投敌或下落不明的我军军人其家属都得到了和宋学姿同样的一张失踪军人通知书”和随后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1957年9月,杨子荣在东北剿匪时的首长、原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曲波,饱蘸深情创作的“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一问世,立即在海内外引起轰动。接下来,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电影和某些章节改编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相继问世,杨子荣的名字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遗憾的是,无论英雄所在部队,还是英雄牺牲地海林县的人民,仍然不知道英雄的故乡为何处,而英雄故乡人民也不知心中崇敬的英雄杨子荣,就是他们家乡的杨宗贵。部队和海林县派出人员,一次次地到胶东大地上去寻找,一次次失望地回来。

1968年,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和海林县有关人员再次组成联合调查组来到胶东。他们将杨子荣参军的时间、背景及外貌特征等打印成文,发往牟平、荣成、文登、海阳4县的五十多个公社,请当地民政部门协助查找。

在数月的深入调查过程中,牟平县宁海镇的一位民政干部,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好多年前,嵎峡村有个老太太,老来查她儿子当兵的事,但她说她儿子叫杨宗贵。而且,她儿子参军后一直没给家里通信。后来传说儿子开小差当了土匪,村里废止了他家的代耕和军属待遇。老太太不服,也记不清她到上面找了几百次了。

这条信息引起了调查组的高度重视,大家都在琢磨着,杨宗贵与杨子荣,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第二天,调查组的人立即赶到嵎峡河村,找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和杨宗贵的街坊座谈,反复讲述杨子荣在部队的长相、口音及一些细节,同时让村人尽量回忆当年杨宗贵在参军前的情况。

最后,村人都认为杨宗贵与调查组要找的杨子荣年龄、外貌、参军时间、家庭情况都差不多,一些细节问题也能对上号。调查组的同志眼睛一亮:杨子荣和杨宗贵很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于是,调查组又以最快的速度,向在北京的曲波等同志进一步了解杨子荣的特征后,又回到峡河村做深入核实。这次,调查组找了几个杨宗贵参军前接触过的人,让他们反复回忆当年与杨宗贵接触的每一个细节,杨宗贵在家时的好朋友韩克利对调查组说:“我和杨宗贵一起报名参军,在王从庄检查的身体。他验上了,我有沙眼病没验上。报名后,他问我:‘你报什么名?’我说:‘韩克利呗。’我又问他:‘你报什么名?’他说:‘我没报真名。’另外,我曾看到过杨宗贵有个手章,上面刻有‘杨子荣印’。”

这时,杨宗贵的哥哥杨宗福说:“我二弟名宗贵,字子荣。宗贵在东北当劳工时,就是用‘杨子荣’的手章领工钱的。”

调查组经过反复调查取证,终于确定嵎峡河村出去当兵的杨宗贵,就是他们要查找的杨子荣。他是以字代名当的兵。部队不知道他在家的名字叫杨宗贵,家乡也不知道他在部队的名字叫杨子荣,这也是多年来杨子荣即使名扬四海了,谁也没有把杨宗贵、杨子荣联系到一起的原因。

至此,牟平人民和杨宗贵的家属才知道,原来整天看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就是他们村的杨宗贵呀。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头条故事挑战赛#

#头条创作挑战赛#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首次披露:唐雪芳已被查 广西来宾市纪委监委7月21日消息,日前,经来宾市委批准,来宾市纪委监委对来宾市财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
原创 老... 他的父亲是京城有名的小五爷,性情粗犷,放荡不羁,讨厌读书,贵为王爷,却最喜欢与百姓打成一团。 他本人...
原创 为...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一个人能否成才,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出...
原创 明...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但他也是明...
周昭王三次伐楚,结果却使楚国强... 周昭王三次伐楚,结果却使楚国强大了 周昭王是周朝第四代王,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继承成康事...
原创 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群雄逐鹿。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一个西陲小国逐渐崛起,最终一统天下。这...
原创 李... 清朝末年,风雨飘摇。尽管当时进行了小规模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清政府大势已去,再无回天之力。...
原创 霍... 热门话题 那时候还没有马镫子,骑起来更费事 老刘家都有点疯批,武帝杀人想咋杀就咋杀,从不藏着掖着...
原创 老... 1921年在德国柏林拍摄的照片,靠在大树上的就是日后的纳粹头目希特勒,只不过此时的希特勒还处于创业阶...
原创 打... 由于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为乾隆皇帝提供了助力,清军顺利地消灭了历史悠久的准噶尔汗国。当兆惠在天山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