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安石《登飞来峰》境界高远,苏轼“偷师”之后,写出了千古名篇
创始人
2025-07-21 21:32:24
0

王安石与苏轼同列“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比苏东坡年长十六岁,

因为苏轼的父亲荀洵的关系,二人在政坛上处于敌对状态。

然而在“乌台诗案”之时,王安石却不忍“盛士杀才士”,不计前嫌地营救苏轼

。事后苏、王二人金陵见相会,一笑泯恩仇。自此,他们化敌为友,相携同游,一起谈诗论文。

正在此时,苏轼看了王安石青年时代写下的一首诗,受到启发,写下了千古名篇《题西林壁》。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大才子苏轼是怎样向王安石“偷师”的。

一、王安石《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作意译:飞来山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听说只要登上塔顶,一听到鸡叫,就能看见旭日东升。在哪里不怕浮云遮挡视线,因为你已经站到了最高的一层。

宋代一寻是八尺,“千寻”是夸张的说法。

杭州灵隐寺的前面有一座飞来峰,峰上有一座始建于隋代的神尼舍尼塔。

公元1050年,30岁的王安石从杭州知县任上返回江西老家,途中经过这座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第二句说“鸡鸣见日升”,公鸡打鸣后,太阳出来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并非每一次日出都能被我们看见。很多时候,太阳会被浮云遮住。不过杭州当地的人告诉王安石,只要登上了飞来山上这座高塔,就可以冲破云层的遮挡,看到绚烂的朝阳。

诗的最后一句是对上述现象的解释:为什么登上塔顶就能看到朝阳呢?因为你已经站到了最高的地方。浮云都被你踩到了脚下,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妨碍你见到朝阳。

王安石写这一首诗的时候正当而立之年,满怀壮志雄心,随时准备在政治上大展拳脚。

他在地方上当官,政绩非常漂亮。朝中的欧阳修等人,多次举荐他去当京城都被他拒绝了

可是,从《登飞来峰》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他其实一早就明白: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就必须站到“最高之处”去。

这说明他一早就下定了决心,不当官则已,要当就要当最大的官

于是,他几次三番以家有老母为由,拒绝朝廷的征召。直到十六年后才进宫当了翰林学士,

因此就难怪有人怀疑他“虚伪”了。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有成见,他第一次见王安石就说他“囚首垢面”。后来又写《辩奸论》,骂王安石“不近人情”,

这样的人是不会体恤天下老百姓的,国家将来一定会被他搞得大乱。苏、王两家因此产生了矛盾。

二、王安石《登飞来峰》与苏轼《题西林壁》异同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一首诗,以前我曾经解析过,况且又是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就不重复啰嗦了。下面只谈一下王、苏二人诗作的异同。

苏轼这首诗非常有名,表面上看,它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很相似。

因为这两首诗都是写登高望远,诗人都遇到了一个障碍,然后他们各自找到了最终的解决办法。

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这两首诗最终的区别很大。

王安石的诗是借景抒情,而苏东坡的诗却是借景说理。

王安石《登飞来峰》要看的是朝阳,苏轼登庐山,要看的却是山的本身。

在诗的开始,王安石向大家介绍了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然后告诉大家,只要能够攀到它的最高一层,就能清晰地看到日出。

苏轼的诗,却不是在写庐山的高度。他说:庐山有七座并连的高峰。横着看,它们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侧着看,它们就组合成了一座山峰。

王安石告诉读者,想看到日出的全过程,只要登上飞来山的这座高塔,就不怕“浮云”挡住了我们的眼睛。苏轼告诉读者:想要看清楚庐山真面目,就要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去观察它。

王安石诗中的“障碍物”是具体的,它是高天上的“浮云”。而苏轼诗中的“障碍物”是抽象的,

它是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

王安石在诗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非常刚猛的——只要我站到它的头顶上。苏轼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圆融——只要我站在它之外。

王安石创作《登飞来峰》的时候只有30岁,而苏轼创作《题西林壁》的时候已47岁。不管是论年龄,还是讲性格,王安石都和苏东坡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后来推行“新政”的一系列手段得出结论:

王安石青年时代的思想和中年时代的言行,是一以贯之的。他就是这么“刚”。我无所畏惧,妨碍我的都是些“浮云”。只要我能站到你的头顶上,我就可以达到我的目的。

苏轼不一样,他较早地就接触到老庄之说,后来又修禅,没有王安石那种“火气”。他从哲学的角度,跳出了生活中的困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语

苏东坡创作《题西林壁》的时间,正是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被贬黄州之后。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主动跑到金陵与王安石见了面

苏轼早年因父亲的关系和王安石结怨,后来又因为政见不同,一直反对王安石。而王安石在与苏洵闹翻前,就作文章夸苏轼年轻、博学多才。后来在“乌台诗案”中,王安石不计前嫌上书替他说情。

苏轼出狱后,意识到过往对王安石的态度有失客观。他们之间的恩怨,主要是政治见解不同,而非私人恩怨。所以苏轼对自己的一些言行进行了检讨。两人相逢一笑,遂化敌为友。

他们一起游览山川,论文赋诗。大概在那个时候,或者是更早的时候,苏轼到了王安石的那首《登飞来峰》。

于是

他凭借自己四十七年的人生经验与惊世才华,写出了青出于蓝的《题西林壁》。

最后,王安石还想约苏轼与自己一道“卜居秦淮”,不过苏轼并没有这样的打算。

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完全赞同王安石。

后来王安石去世,元祐党人打压“新党”。

苏轼站出来反对把王安石新政的成果一竿子打死,结果又得罪了元祐党人。于是他在六十二岁高龄的时候,被贬谪到了海南,三年后病逝于归途之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盛夏纳凉,好戏不停!话剧《茶馆... 关于我们 北京老舍茶馆始建于1988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79年的前门大碗茶。老舍茶馆以“振兴古国...
原创 一...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老话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
中国社科院院长高翔在人民日报撰... 金秋十月,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75年,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算长。但新中国的75年,开创...
河南博物院携手海康威视 科技赋... 一缕笛音划破8000多年的时光,吹响了华夏初音。贾湖骨笛,这件源自新石器时代的古老乐器,现藏于河南博...
追忆广东籍考古学家黄慰文:年初... 9月26日上午,南都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证实,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该所退休研究员...
原创 1... 旋风司令韩先楚一生战功赫赫,名满天下,却有一桩憾事,那就是没有留下个人回忆录。他的很多传奇故事没有留...
原创 一... 2016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最终以民众同意脱离欧盟的结果震惊全球。过去主导欧盟事务的“英法德三驾马车...
原创 皇... 在如今, 哪怕 我们普通人,衣服破了的第一选择,大多数也都是换一件,要是不影响美观,大概才会去缝补,...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栩栩如生!这幅...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青海频道】; 脚手架、手持电机、安全绳……这不是什么建筑施工现场,而是公司手...
原创 原... 回顾历史,守望未来,欢迎来到【有观点大历史】精心整理、考据的二战珍贵彩照,为你讲述影像背后的故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