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共有57位,不算后补授的王建安和李聚奎,谁在1955年有资格成为大将?姑且不提萧克,至少还有两人。综合“山头”、资历、战功以及在每一个时期所担任的职务等因素,他们在理论上都符合评大将的标准。
简单地衡量,入选“十大将”至少要有三个硬指标。
1、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军(军团)职及以上职务。
2、在抗战时期担任过八路军旅职或新四军师职及以上职务。
3、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正兵团职及以上职务。
另外,“十大将”中有七人是不会变的,即粟裕、徐海东、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王树声。粟裕是毛主席钦点的“大将第一人”,徐海东代表陕北红军和红25军,谭政是政工干部,陈赓、萧劲光和张云逸的资历足够老,尤其是陈、萧二人,其党龄放在“十大元帅”中也是名列前茅。
由于“十大将”中仅有一人出自红四方面军,所以王树声凭借副总指挥一职入选,没有任何问题。至于许世友、陈锡联、王宏坤等一众将领,也只能位列上将。
去除上述七位大将,还剩黄克诚、罗瑞卿、许光达,此三人在理论上有被替代的可能。
在55位上将中,有33位是正兵团级,去掉隐蔽战线上的李克农,接着去掉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3位起义将领,再去掉7位四方面军将领(许世友、傅钟、周纯全、王宏坤、陈锡联、王新亭、谢富治),最后去掉萧克,还剩21位。在他们当中,谁能替代黄、罗、许三位大将?先从黄克诚说起。
黄克诚的资历不算低,参加过北伐,湘南起义后和朱德、陈毅等人一起上了井冈山。由于性格耿直,多次被降职,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红三师政委、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在大将的序列中,这个职务有些低。
黄克诚代表的是红一方面军、115师、四野,而萧劲光、谭政已经可以代表这三支队伍。
因此,只要是出自红一方面军,且符合大将评选标准的将领即可,这个人是张宗逊。
张宗逊毕业于黄埔五期,参加过北伐、秋收起义,上过井冈山,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红12军军长,抗战时期担任120师358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一野副司令员。
如果张宗逊位列大将之中,将代表红一方面军、120师、一野,而且不会打破平衡。
他能排在上将第3位,不是没有原因。
接着说罗瑞卿和许光达两位大将。
罗瑞卿和许光达分别是“公安军司令员”和“装甲兵司令员”,但这不是他们位列大将的主要原因,就像萧劲光并不是完全靠海军司令员的身份评选大将。刘亚楼是空军司令员,也只能位列上将。
罗瑞卿出自红一方面军,有井冈山时期的经历,担任过红四军政委,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政委。
从评衔的标准出发,罗瑞卿在抗战时期的职务有些低;从“山头”的角度出发,只要是红一方面军的人就行;从政工的角度出发,谭政显然更有代表性。如果说张宗逊可以代替黄克诚,那么也可以代替罗瑞卿成为大将。
许光达代表红二方面军、120师、一野,而同样有资格代表这三支部队,且比他资历更高的人是王震。
王震担任过红六军团政委、120师359旅旅长、一野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他在每一个时期的职务都符合大将的标准。
当然,说张宗逊和王震有资格成为大将,并不是质疑黄克诚和罗瑞卿的功绩。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3万余人第一批赶赴东北,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罗瑞卿曾率部在苏区卫戍中央,为赢得第四次反围剿战斗立下大功。这些功绩在评衔过程中是不会被忘记的。
这里需要再说一个人,也就是排在上将第2位的李达。
李达出自宁都起义的第26路军,加入红军后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战时期担任过129师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二野参谋长,职务不能算低了。如果董振堂还活着,大概率是大将。对于李达来说,他代表红五军团,只能位列上将(萧劲光曾任红五军团政委)。
#头条首发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