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少年曹操的梦想成全了司马懿,司马家学习唯才是举:灭了曹魏
创始人
2025-07-22 08:04:14
0

人常言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意思是人的一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注定了未来。

这点,也有无数的历史故事为证。

但国家灭亡的故事,能跟一个人的童年有关吗?答案是当然有而且关系还不小。

比如曹操就是如此。

一个在少年时受到了思潮冲击的人,最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三观。

谁曾想这三观却要了曹魏的命。

这人才观就是“唯才是举”。

而这要命的思潮影响,就是党锢之患。

曹操是公元155年生人,他的少年时代,也是汉朝思潮涌动的时代!

因为思潮涌动,还有对官宦专权的不满,让汉朝士子先后引发了数次舆论风潮。

有了舆论风潮,就有了镇压行动啊,于是,就有了持续数次的党锢之患。

党锢之患的时候,曹操多大咧?

答案是12到15岁,正是少年建立价值观的重要时刻。

这个时段的曹操,被党人的作为和气节深深震撼,弄的一个宦官之后,却成了士人仰慕者,崇拜的偶像居然都是士人领袖。

这就有点背叛阶级了。

说曹操是宦官之后,也是无可争议的!

曹操按史料的说法,本姓夏侯氏,他的亲爷爷名为夏侯睿,曾经当过南阳县令。

这亲爷爷士人风骨很足,不搞贪污受贿,弄的家里很穷,最后因为党争成了失败者,弄的夏侯家家道中落,一蹶不振。

谁曾想这一蹶不振,却让子孙因祸得福!

这福分就是:养不起孩子的夏侯睿居然将自己的二儿子夏侯嵩,送给了自己的宦官朋友曹腾当养子。

这夏侯嵩就是后来的曹嵩,也就是曹操死在徐州的亲爹。

有了这层关系,曹操就此成了宦官之后。

而且这宦官爷爷据说还是汉相曹参之后,一个先后侍奉过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的太监,就算凭资历也是牛人的人!

更难得的是,这牛人曹腾还是汉恒帝当皇帝时的帮手,那就更了不得了!

由此才有了曹腾,被封费亭侯,官拜大长秋为极人臣的地位出现。

这样的爷爷,让少年曹操难免寻思啊!

自己亲爷爷为官清廉却遭遇凄惨?

自己的养祖父身体残缺却身居高位?

自己的亲爹仅仅因为祖父关系,居然能成为太尉。

为什么啊?

是啊为什么啊?

少年曹操的疑问我也想问?

那么曹操是如何找答案的咧?他从言传身教中找。

虽然曹操是宦官之后,但受到的教育却是标准的士人教育,或者说党人教育。

估计是身为宦官的爷爷,觉得自己的路其实不算好,皇帝倒下了自己也就没戏了,就安排孙儿走不同的路线。

这党人教育还有家族的政治斗争基因,让曹操耳闻目染,自小就亲密接触政治,也明白了政治的黑暗和朋党之争的不堪。

由此才有了曹操最初的人生认知,貌似自己的出生不算好啊!

这认知也让曹操虽自信,却有了些自卑。

后来在经历数次党锢之患后,因为心中的自卑,越发欣赏起那些气质优雅,气节高尚的士人。

但遗憾的是,这欣赏和亲近举动,却并不受士人待见。原因很简单,曹操是宦官之后属阉祸遗丑,是士人阶级排斥的对象。

这一来二去,就让曹操脾气上来了。

你们不接纳我,我非要跟你们混。

于是,就有了不少故事的出现。

《世说新语·方正门》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少年曹操前往拜会一位名士,结果却遭遇“屡拜其门,不能得言”。的待遇。

这意思是,别人看你敲门就是不待见你,不开门,见面了也不跟你说话。

这状况让少年曹操怒了,转而就干起赖皮事情,一直等在门口就是不离开,等别人出来了之后,就抓住对方的手,求交流,求带带,就组团,求进圈子。

可即便如此低三下四,士人依旧不带曹操玩,理由还是:阉祸遗丑,宦官之后。

这让少年曹操留下了不少童年阴影。

为此,他曾经非常不满自己的极爱他那个出生,然后升腾起了改变的心。

改变啥,改变门第高低论贵贱,士人身份论圈子的汉朝政治生态。

当然那是后话。

当时的少年曹操还没想那么多,反而因为不受接纳,更加崇拜起了两个士人领袖。

他们就是汉末名士李膺和陈蕃。

李膺号称东汉最后的脊梁,出生官僚地主家庭的李膺,不仅学问高,还能打,可谓能文能武,为人正直,也因此成了月旦评中的红人,被称为党人领袖。

在跟宦官斗争时,他也威武不屈。

虽然屡遭杀身之险,却从不退缩,成了士人的精神领袖,弄的曹操心驰神往。

至于那陈蕃,就是“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典故的少年!

成年后的他确实不扫屋子,反而有了扫除天下的心。这大志气还有好出生,让他仕途一路顺遂,名气节节高,官职节节高,当上了太傅。

可就算身居太傅高位,陈蕃依旧勤政为民,礼贤下士,才名远播,按《世说新语》的说法就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堪称士子楷模!

但是这两人都跟曹操所在的宦官集团不对盘,就让曹操虽然对他们心驰神往,却一直求见无门,弄的曹操郁闷非常!

这郁闷了咋整咧?答案是报复。

你们都不待见我?我就偏让你们难堪。

然后,才有了曹操崛起之后的逆反心理和逆反举措出现。

这心理就是:你们来我愿意接纳,但没本事的不要,这逆反举措就是,你们扫不平天下我来扫,但什么是人才由我来定义。

秉持这样的心态,才有了曹操阵营的人才济济,这是曹操成功的关键:不问出身,只看能力。

相较于深受士人影响的袁绍和袁术,曹操帐下多有平民英才甚至投降将领。

诸如于禁、许褚、张辽、戏志才、甚至郭嘉等,不都是如此吗,或平民,或寒门。

在这样的人才观之下,曾经风行汉朝的举孝廉制成了过去时。曹操甚至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公然宣称,就要按举荐那些“不仁不孝,但有用兵之术”的人为官,他也一样提拔。

这无疑是对于士子阶层的嘲讽,你们念叨的人品,在我这不是事。

这一切还有后来的”唯才是举,不问出生。”成就了曹操的天下,也让他奠定了曹魏的根基。

但这一切做派,也埋下曹魏灭亡的因由。

这因由就是极端重视人才,不问德行的曹操,让司马懿为官了!

率真的曹操从不是一个会掩饰内心的人,他看中谁了就要想方设法弄到手。于是才有了避祸不出,不愿入仕的司马懿出山。

按《晋书·宣帝纪》说法:建安六年(201年)时,曹操听闻了司马懿的才名,于是起了招纳的心思!

可当时的司马懿却有士子之风,不待见曹操这个宦官之后,借口自己得了病,身体瘫痪,就是不愿意出山。

一看自己看重的人才是个病秧子,曹操也没强求,就让司马懿又快活了几年。

谁曾想几年之后,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再不出山就没职位了。

司马懿心急的同时,曹操也想起了司马懿,两人一拍即合,在一出看似强行任免的忸怩作态之后,司马懿出山了!

出山之后的司马懿,从曹操的文学掾(秘书)干起,一路升到了丞相主簿。

知道司马懿才能的曹操,还让曹丕跟司马懿亲近,弄好两人关系同时,也给儿子发掘人才。

这状况,让两人关系,从一开始的互相不待见,变成了重新认识后的互相欣赏。

然后,司马懿冒头了,在那个曹操手下智囊要么早死,要么衰老,青黄不接的时候,成了曹操的首席智囊。

由此,才有了曹操听从司马懿的一系列举措出现。

这举措有军屯制度,解决军队粮草问题。

有关羽威震中原时的力阻曹操迁都。

有联手东吴背刺关羽的“驱虎吞狼”计。

这也让曹操越来越离不开司马懿,更让司马懿有了成为曹魏重臣的可能,那一刻的曹操寻思的可能是,这是王佐之才啊!

谁曾想这王佐之才,再后来却步步高升,成了灭国之才。

曹操死后,曹丕上位。

早就明白司马懿重要性的曹丕,给了司马懿无限信任,居然让他从文臣变成了武将,单独领军作战,战绩还不错。

在开了外姓将领单独带兵的头之后(曹魏大多数时候都是曹家跟夏侯家领军),就一发不可收拾。

曹丕之后到了曹睿时代,虽然曹睿忌惮司马懿,弄了不少遏制手段,可打仗牛逼的司马懿,愣是用自己的才华,借曹魏阵营青黄不接的契机,成了曹魏的军事统帅。

这点,从司马懿征伐辽东就能看的一清二楚,曹睿真就无人可用。

这状况也让曹睿在托孤时,苦心孤诣安排了曹爽的上位。用临时加官进爵的方式,指望志大才疏的曹爽能抗衡司马懿。

谁曾想,曹爽无能啊,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居然被司马懿绝地反杀,用一出高平陵之变,让曹魏换了主心骨。

司马懿为何能成功?除了自身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外,也有寿命长的因果,但是最关键的则是,他深谙曹操的用人之道!

在曹操言传身教之下,曾经的士人司马懿,也明白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明白了唯才是举重要性,明白了为达目标要不折手段。

可以这么说,曹操培养了司马懿,最后在司马懿自身隐忍的秉性帮助下,才有了司马懿的成功。

曹操的做派不仅影响了司马懿,还通过司马懿传给了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了典故。

那么为何曾经忠臣与曹魏的臣子们,纷纷成了司马昭的臣子咧?

且看司马昭是如何用人的?

在用人上,司马昭可谓深谙曹操精髓,讲的也是不问出身,只看功业。

由此,才有了灭亡蜀汉的邓艾上位。

这邓艾原来是个小官吏,出生不咋地,还有口吃的毛病,左右看都不算人杰英才。

按《三国志》记载就是: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但司马昭却在这口吃的邓艾身上看到了闪光点,于是在他的一路提拔之下,才有了后来的灭蜀大将。

这样的事,司马昭干过不少,也让不少千里马被司马昭这个伯乐发现了。

伯乐遇见了千里马,会如何报恩咧?当然是赴汤蹈火啊!

“任人唯贤,注重事功”让司马昭帐下人才济济,恢复了曹操时候的盛况。

这群人从曹魏阵营变成司马昭支持者,背后的根源就是:这老板给官职,给待遇,给荣光,给希望呗。

你说,他们还会跟曹魏混吗?

首创唯才是举的曹操,用自己的用人之道成功了,也教育了司马懿如何用人,如何成功,然后司马懿又教育了司马昭,!

这三人可谓一脉相承,用唯才是举方式,让曾经的门第之见滚蛋。复制了曹操用人之道的司马家,也用一轮轮步步紧逼,让曹家最后成了历史云烟。

那么或许有人会问,为啥曹操后人不弄唯才是举?这要问曹丕啊。

政治斗争中有主次之分,也有主动权之分,这两个区别就让曹家没办法继续弄唯才是举,而必须弄九品中正制。

因为跟世家大族的妥协,是曹操留给曹丕的历史责任,早就知道事不可为的曹操,一直没有迈出最后的禅让之路。

除了心中顾念的“汉征西将军曹候之墓”理想外,也有不让追随者寒心思虑在内。

试想,如果曹操时代就跟世家大族妥协,他的那一群寒门庶族支持者作何感想?这是他的政治遗产,何尝不是政治负担。

曹丕上位后换了人,这政治负担就少了很多,于是就有了博弈和妥协之后的九品中正制。

自那以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成了曹魏的政治正确,这让曹魏收获了皇位,替代了汉朝。

但也让曹魏跟司马家得失错位。

曹魏政权的人才梯队变了,从原来的唯才是举啥人都用,变成了基于规则的必须用世家。这也让平民英才,在曹魏失去上升空间。

反观司马家,却多了这人才提拔自主权。

因为他们不是皇族,也不存在必须用世家大族的因由,就算成了权臣,提拔寒门不也有曹家在前面顶着吗?

这得失之间,就让精英人才心猿意马。

人才是成事的关键。

然后,司马懿先夺权,司马昭后杀曹髦、最后的司马炎接受魏帝“禅让”也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唯一可惜的是,司马家也没有逃脱这妥协之后的九品中正制顽疾,等他们成为皇族之后,跟曹魏面临一样的问题。

那就是看似管的人更多了,可是可用的人才反而少了,因为出身和血统,决定了你能选择的人。

那么要颠覆这样的政权难吗?不难也难。

有文化的人怕内乱也怕流氓莽夫。

于是西晋亡先有“八王之乱”的内斗。

后有五胡乱华的侵袭。

世家大族倒在了内斗和莽夫之手。

在衣冠南渡后,依靠“王与马,共天下”勉强维持华夏正统,留下汉文明火种。

轮回往复之后,在看这段历史。

不由感叹曹操的勇气和反叛心,愣是在那个世家独大的时代,逆天而行,成就一世之威名。

当然,在哪个天下也有跟他一样的志同道合者,这就是刘玄德了。

不过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有暇再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第八届“古漕新韵”海峡两岸青年... 7月21日,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在宜兴举办第八届“古漕新韵”海峡两岸青年艺术家成长沙龙。南京艺术学院原美...
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 国学家、书画家 范曾:中国和意大利这两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它们在55年前建交,是世界的一件大事。这次参...
原创 身... 原来我们都误解了老子今年28,它根本就不是抗日神剧,而是根据真实人物事迹改编的,主人公就是身高只有一...
原创 《... 提到明朝的锦衣卫,估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的形象都是穿着飞鱼服,拿着绣春刀,行走在黑暗之中,只服从于当...
“从老报刊透视开天辟地”专题展... 中新网广州9月26日电 (记者 程景伟)“笔底风雷——从老报刊透视开天辟地”专题展览26日在位于广州...
原创 李... 提到唐朝,你能想到什么?是奠定盛唐基础的“贞观之治”,还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是外国人都来朝圣...
2024年9月27日 新华纵横... 【节目导视】 【标题】马家窑文化:穿越千年的彩陶之光 【同期】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馆员 赵志刚 ...
原创 汉... 引言: 西汉年间,汉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不敢来犯。在汉景帝统治期间,汉高祖刘邦曾经分封的许...
原创 “... 文/耿耿 十年动荡时期,当造反派蓄谋抢劫解放军的武器仓库、包围国家战略储备油库之时,周恩来总理迅速采...
原创 隋...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贾柳楼结拜是隋唐故事中重要的情节,只不过在不同版本中人数和人员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