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古今中外,行军打仗什么最重要?唯“忠诚”二字,主帅忠于国,则尽心尽职;士兵忠于主帅,则不惧生死,其中亲信部队就是将领们最重要、最信任的人,然而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却宁可花光积蓄,也要再三请人把自己的亲信部队全杀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时间要回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俗话说“乱世出军阀”,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就涌现出了一著名军阀(割据一方的军人集团),他叫田承嗣。
田承嗣可是个不折不扣的猛人,他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祖父是郑州司马,父亲是安东副都护,他早年是安禄山部将,担任锋兵马使,在征讨契丹、奚族中立下汗马功劳,晋升为武卫将军,可见能力不一般。
不止能力强,眼光还特别长远,当年他一看安禄山、史思明靠不住了,日后必定连累自己,田承嗣赶紧“疏通关系”,给朝中大臣送礼送钱,然后带头投降。唐代宗也知道百姓们民不聊生,再也经不起折磨了,就接受了田承嗣的投降,甚至把永乐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封田承嗣为雁门郡王,想笼络他。
田承嗣这个人喜猜忌权谋,表面上接受了皇帝的安排,暗中图谋巩固自身,在辖区内收取重税、四处敛财、强拉兵丁,竟然在短短几年内发展出多达10万人的队伍,并且从中挑选出最勇猛的1万战士,作为自己的“牙兵”(亦称为衙兵),即亲信部队。
再过几年,田承嗣竟然占据了魏、博、相、卫、洺、贝、澶7州之地,军队愈发壮大,无视朝廷,成为河北三镇中最强军阀。779年田承嗣去世,儿子田悦接过大旗,他也是个猛人,继续和朝廷对抗。
因为田承嗣及后人对牙兵们特别好,福利待遇是普通士兵的几倍有余,但要求牙兵必须只听命于他,忠诚于他,牙兵们也确实都做到了,但由于田承嗣对他们太好了,于是变得恃宠而骄,田承嗣一脉衰落后,他们便将朝廷派来的节度使玩弄于鼓掌之中。
在整个唐朝,魏博节度使更新换代频率是最高的,因为这群牙兵想立谁就立谁,想废谁就废谁,公元888年,他们看不惯朝廷的节度使乐彦祯,直接把他杀了,推立他们喜欢的罗弘信,唐昭宗惹不起、也不想惹牙兵,便命罗弘信为魏博节度使,其子罗绍威为节度副使。
后来罗弘信死,儿子罗绍威继任,他早就受不了这群魏博牙兵了,准备来一招“借刀杀人”,彻底把他们解决掉,谁知道他借来的这把“刀”,日后会让他痛心疾首,悔不当初。
899年,罗绍威找到宣武节度使朱温,希望他帮助自己铲除牙兵,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罗绍威愿意为他提供马匹粮草,朱温表示不够,魏博牙兵太厉害了,这些粮草不能让他下决心帮罗绍威,罗绍威一咬牙,把多年的积蓄拿出大半给了朱温,遂取得朱温帮助。
朱温何许人也?他就是后来灭了唐朝的后梁初代皇帝,他确实帮罗绍威铲除了魏博牙兵,但却引起了其他魏博士兵的恐慌,魏博军事实力直线下滑,失去了所有优势,只能依附于朱温,并且还要继续给朱温粮草,短短半年给了近70万牛羊,上亿钱财。
此时罗绍威捶胸顿足道:“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意思是说把魏博43个县的铁聚起来,也铸不成那么大的错啊!即成语“铸成大错”的由来。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