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过程中,孙策占领江东是最为迅速的。不仅让曹操倍感惊诧,而且使苦斗半生的刘备相形见绌。
那么,孙策在平定江东期间经历了哪些战斗?采用了何种作战部署与军政方略?
孙策的江都之行
孙策的少年时代是在淮泗间漂泊徙居中度过的,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其父孙坚被任命
为盐渎(今江苏盐城市)县丞,携带家眷离开江东故乡赴任。“数岁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
孙策生于熹平三年(174年),应是在盐渎降生。中平元年(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孙坚被将军朱儁调任
佐军司马,开赴汝南、颍川与宛城(今河南南阳市)等地作战,将家属从下邳移居寿春(今安徽寿
县)。初平元年(190年),孙坚参加了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联军,当时十六岁的孙策与其母、弟妹
迁徙到舒县(治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在挚友周瑜家居住。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进攻刘表,在襄阳岘山战死,余部由其兄子孙贲率
领,护送其灵柩回后方并到寿春继续跟随袁术。
兴平元年(194年),江东局势发生了变化,袁术派遣孙策母舅吴景领兵渡江占领了丹阳郡,吴景出任该郡太守,孙贲则担任丹阳都尉,这使孙策产生了重返江东、割据称雄的意图;
但是他年方二十,手下又无兵将,上述宏愿能否实现尚且没有把握,需要有能人来参谋指点。
孙策在江都居住期间最重要的收获,就是结识了当地名士张纮。张纮早年游学洛阳,还乡后多次受到公府的征辟,
他清醒地看到京都政局的艰危,一概予以谢绝。
孙策曾几次造访张纮谈论时务,与其成为知己,决心向他抒发图取江东的规划以求指正,并准备在起兵前将家属托付给张纮,与其结成生死之交。孙策的起兵构想
第一,向袁术借兵,与吴景在丹阳聚会。孙策虽有大志,但身边没有可用的将士,临时招募军
队则缺乏训练与实战经验,战斗力不强。如果到寿春去索要孙坚旧部,是子袭父业、名正言顺,袁术不好拒绝;
如果获准即拥有一支精兵,而且能得到粮饷、器械等补给,再与吴景所部汇合,以此为骨干来招集流民和散兵游勇,扩大武装,就会成为可观的武装力量。
第二,占据吴、会稽两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长江自江西九江折而流向东北,过南京、镇江而
东流入海,因此汉魏时期称这一河段的南岸地域为“江东”,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江东”
包括东汉丹阳、吴、会稽三郡,即今苏南、皖南、浙江全省与福建北部,它面临大海,西、北临长江,西南和南边为皖南丘陵山地、浙西丘陵和浙南山地所围绕,在地理上自成一个单元,可以成就霸业。
渡江募兵失利与重整旗鼓
孙策到寿春向袁术索要亡父旧部人马,虽然他本人深获袁术器重,但求兵之事并未成功。袁术老奸巨猾。
他的推托之辞自有一番道理:现在丹阳郡任职的吴景孙贲统率的军队也是孙坚旧部,你到那里领兵就是了。
“丹阳号为天下精兵处”,民风彪悍,“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汉末何进、陶谦与曹操都曾募取“丹杨兵”,在此地招募即可补充兵员。
孙策无可奈何,只得遵命渡江投靠吴景,当时吴景已向东攻占曲阿。“(孙)策遂与汝南吕范及
族人孙河迎其母诣曲阿,依舅氏。因缘召募。”
但由于势力孤弱而缺乏影响,又不能提供优厚的条件,只有区区数百人应募。孙策在当地活动时还受到土豪武装的攻击,险些丧命。
“策遂诣丹杨依舅,得数百人,而为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不得已又返回淮南去求见袁术。“术以坚余兵千余人还策,表拜怀义校尉。”
这支部队人数虽少,但有程普、黄盖、韩当等老将,作战经验丰富。
袁术让孙策领兵去攻打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结果孙策一举攻陷,擒获太守陆康,更使袁术对其刮目相看。
此时扬州又发生了重大事件,为孙策重返江东提供了契机。
袁术由于准备称帝,任命自己的故吏惠衢作扬州刺史,并提升吴景的官职,命令他和孙贲将刘繇所部逐回东岸,但是几度反击均告失利。
“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张)英等,连年不克。”孙策抓住这次机遇向袁术请求带兵到历阳,与吴景等会师后夺回横江津,然后渡江进攻刘繇。
袁术由于战局不利而被迫同意,但是并不相信孙策能战胜强敌。孙策在寿春出发时仍率领此前袁术拨给他的旧部,“兵财(才)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
经过沿途的招募,“比至历阳,众五六千”。值得注意的是,随从他南下的除了程普、黄盖、韩当等老将,还有在当地结识的几位勇士,如“蒋钦字公弈,九江寿春人也。孙策之袭袁术,钦随从给事。
及策东渡,拜别部司马,授兵。”“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也。与蒋钦随孙策为左右,服事恭敬,数战有功。”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孙策在寿春,武往修谒,时年十八,长七尺七寸,因从渡江。
征讨有功,拜部司马。”他们在后来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这支生力军到达历阳后,又得到周瑜所部的加入,马上改变了战场的形势,迅速击败了张英、于麋的部队。
“会(孙)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周)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最终将敌人逐回江东的牛渚。
孙策自兴平二年(195年)冬领兵渡江作战,到建安五年(200年)夏去世时,占领了江东六郡瑏瑠,其作战过程可以分为前后三个阶段:第一,打败刘繇、王朗等汉朝官吏,占领丹阳、吴、会稽。
第二,扫平各地豪帅、山越,巩固三郡统治。第三,出击广陵、庐江、江夏,迫降豫章,扩充疆域。在江东的平叛与外交活动
自建安元年(196年)八月孙策攻占会稽、擒获王朗,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孙策在夏口大败黄祖后还师,想要顺路吞并豫章。
他派遣会稽虞翻前往劝降,企图不战而胜,对虞翻曰:“华子鱼自有名字,然非吾敌也。加闻其战具甚少,若不开门让城,金鼓一震,不得无所伤害,卿便在前具宣孤意。”
双方见面会谈,华歆承认自己的资粮、器械乃至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都不如孙策,同意投降。“翻既去,歆明旦出城,遣吏迎策。策既定豫章,引军还吴。
飨赐将士,计功行赏。”他任命从兄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
豫章西与荆州为邻,“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即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领海昏、建昌附近六县,“治海昏,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
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孙策打败黄祖,占领了庐江、豫章两郡,把自己的统治范围扩大为六郡,其西境推进到与荆州交界的长江中游。
他不仅占据了汉代扬州江南的所有领土,而且控制了江都、历阳西至皖口的北岸沿江重要港湾,确保了此后孙吴水军进退往来的安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次年四月,孙策在北赴广陵作战途中被刺客暗杀,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军事生涯。结语
孙策平定江东,奠定了后来孙吴开国的基业,给继位的孙权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而此后的孙吴君臣当中也只有周瑜与其近似。
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话有先见之明,从后来的情况看,孙权袭取荆州后满足于“限江自保”,蜀国群臣讽刺他
“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周瑜死后,鲁肃、诸葛恪虽有攻取中原之志,却缺乏统兵作战的能力。
陆逊具备抗拒强敌的将才,抵御刘备、曹休时都获得大胜;但缺少主动进攻曹魏的胆魄,即使有机会也不敢冒险进据淮南,图取中原。
何去非说孙策的早夭,解除了曹操的心腹之忧。“然策一举而遂收江东,为鼎足之资,使之不死,当为魏之大患。”其言诚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