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盛极一时,春秋卫国为什么会灭亡?
创始人
2025-07-20 00:01:51
0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对于先秦时期的历史,人们历来投以较多目光的常是楚国、秦国、齐国、吴越、赵国等,常常忽视一些中小国家,例如宋、卫等。

在我国先秦史上,魏卫国虽然没有获得过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显赫称号,但它在西周王朝却是十分兴盛的。

西周时期,卫国曾为诸侯之长,甚至一度登上天子宝座。

到了春秋以后,卫却日渐衰落,屡次受到其他诸侯国的侵略,最终导致灭国。那么,卫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一、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卫国在政治上比较保守,是个因循守旧的国家,在春秋时代的改革潮流下,没有选择顺应时代,而是墨守成规。

康叔受封于卫时,周公曾让其使用商朝的政治制度治国,当时周朝刚刚建立,从政经验商少,此时使用商制对卫国是有利的。

进入春秋以后,随着政权的下移,诸侯渐渐脱离周王室的掌控,政治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

为了富国强兵的需要,世卿世禄制被打破,诸侯列国先后建立起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代表的的统治秩序。

鲁国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田氏伐齐、三家分晋等都是新势力在斗争中战胜旧势力的典型事件。

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为封建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基础。

中原地区宋、郑、卫等国家的新势力都尝试过与旧势力夺权,但由于旧势力的顽固和体制优势,最终以失败告终。

春秋时期卫国的政体一直沿袭旧制,没有进行过改革,国家的弊端十分严重。

卫国的国君大多会任用卿族执政,其中孙氏、宁氏是卫国政治中最重要的卿族,在卫国历史上主持政治的时间也比较长,对卫国政治的发展方向影响很大。

这些卿族可以代替卫君聘问、会盟、出征,进行外交活动等,这些活动的主持使他们的权力逐渐积累,开始把持朝政,阴谋夺权。

权势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卿族甚至不将国君放在眼里,国君的废立之事也开始掌握在他们手中。

如孙氏、宁氏联合将卫献公赶下台,立公孙剽为新君,二人担任卫相之职。

孙氏甚至依仗强国的势力,要求为君割让土地,宁氏专权,将国君废立玩弄于股掌之间。

自从西周以来,各诸侯国相继实行井田制和爰田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后来,由于百姓越发懈怠劳动,统治者的财政状况十分紧张,春秋时期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面对这种情况,各大诸侯国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陆续改革国家经济。

比如在齐国,齐桓公为了富国强兵,使齐国在诸侯列国中立于不败之地,任用管仲,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农田方面,国家清查土地人口,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并对其征收赋税,同时还根据土地的好坏确定贡赋的缴纳。

这样的改革措施很大程度上调动了齐国农民的积极性,使其农业获得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

除此之外,为了增加军备,齐国还制定了甲兵减罪的刑罚政策,犯罪的人根据情节轻重缴纳相应甲兵,能够免除罪责。

这样一来,齐国便拥有了充足的武器装备,为其争霸之路提供了充足的军备基础。

春秋时期,铁器投入农业生产中使用也为齐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之下,齐国的农商工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实力大大增强,齐桓公得以实现“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

在晋国,早在晋惠公时期即实行了“作爰田”的制度,将田地赏给国人,又通过“作州兵”扩大晋国兵源,为晋文公时期实施改革做足了准备。

在晋献公的基础上,晋文公进一步深化改革,轻徭薄赋,振困救乏,便利商旅。

在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之下,晋国政平民富,财用充沛,短时间内发展壮大,成为中原霸主。

楚国、秦国也顺应时代潮流,或少或多地进行改革,都迎来了国家富强。

但卫国却未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而是不断发动战争,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

原本,卫国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宜发展农业,同时,卫国位于东南西北交叉口,因此能够及时接收到外界最新动向,应能把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卫国原本能够成为春秋社会生产发展的引领者,但事实却非如此。

卫国的统治阶级长期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内夺权、对外征战上,没有考虑到当前局势,也不管卫国的经济发展如何。

于是,卫国农工商业各项发展活力渐渐缺失,没有足够的经济充足军备,在战争中也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

二、国君昏庸,内乱不断

卫国的统治者生活十分奢靡,治国理政暴虐无道,统治集团内部也常常发生矛盾。

政权夺利使得卫国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国家动荡不堪。卫庄公贤佞不分,教子无方,致使州吁之乱。

卫宣公昏淫无道,其昏庸程度史册少见,杀嫡立庶,退贤立奸。卫惠公为了回国,联合五个国家的军队攻打卫国。

懿公奢靡荒唐,献公暴虐更甚,灵公不思进取,卫灵公以后,卫出工、卫庄公父子争国。

到了战国时期,卫国仍然处于内乱之中,杀公子代立的事件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卫国的统治者几乎都昏庸不堪,非为治国之才,卫国内部的权力争夺也非常激烈。

春秋战国,诸侯列国皆求贤若渴,卫国的统治者却漠视人才。卫庄公时期的大臣石蜡,纯正忠良,素有贤名,然卫庄公却任其告老还乡。

身负才能的寒士戚宁在卫国也没有受到重用,到齐国后桓公让他管理农业,为齐国霸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丘之盟以后,晋国攻打魏国,卫侯为了自己将孔达送出,任其生死,晋国反而觉得孔达是位良才,将其赦免。

其他诸侯国都对良才爱惜非常,卫国却反其道而行,漠视人才,最终竟将孔达杀害。面对这种情况,卫国之才若不想至他国求仕,归隐或是最好的选择。

三、邦交失策,屡遭侵掠

春秋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强国兼并弱国、大国吞没小国的战争史。

西周时期,齐、晋、秦、楚等国都不强大,甚至十分弱小,而到了春秋时期,这些国家的版图已是广袤了。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霸主国无不是通过讨伐小国,进而扩充版图、增强国家实力,最终取得霸主之位的。

若论国家发展的基础,卫国不比这些国家差,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比这些国家更强。作为东方方伯,卫国原本就有统治周边小国的权力。

而且,卫国在西周时期的实力非常强大,如果能够认清形势,趁机消灭周围小国,扩充版图、增强实力,成为中原首霸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卫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在外交上多次出现失误。

春秋时期,诸侯列国之间的邦交已从遣使聘问逐渐转化为结盟征伐,各国都在积蓄力量,寻找能够结盟的邦国。

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正确与否,能够直接影响到国家存亡。

但春秋初年的卫国却没有正确衡量国力,选择攻打当时实力最强的郑国,两国十年之内发生过五次交战,卫国不敌,损耗甚巨。

从此以后,卫国的国力逐渐衰落,原本试图依靠齐国,未料遭到齐国攻击。

晋国是卫国之邻,是继齐国之后的强国,但卫君在晋文公流亡时对其无礼,使卫遭受无法避免的灾难。

由于与晋国结怨,晋楚城濮之战爆发时,卫国舍近求远,选择与楚国联盟。

结果楚国最终在城濮一战中失败,魏国遭到晋国的报复,楚国也没有出手救助,只得臣服晋国。

鲁国原本与卫国关系友好,但卫国竟然帮助郑国攻打鲁国。

外交上的失策使卫国与诸侯列国皆兵戎相向,军事战争中也不能把握时局。

卫国分不清哪国为敌,哪国是友,盲目对各国出击,敌视卫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卫国渐渐失去立足之地。

春秋时期,外交关系对国家强弱存亡非常重要,卫国没有好好把握,于是由大变小,由强变弱。

据相关史料记载,春秋年间,列国之间发生战争将近500次,朝聘会盟450次。

实际上,无论战事还是盟会都是大国对小国进行的掠夺行动。

小国通过献物的方式免于遭受欺凌,有时还受到多个大国的宰割,卫国便是这种情况。

大国举行会盟之时,即使会盟与卫国没有关系,卫国也要参加,朝聘不可少,对大国杀伐之命也不敢不从。

崔子是晋国大夫,竟向卫君索要土地,可见晋侯对卫国的瓜分更为严重。除此之外,卫国的人民也是大国的争夺对象。

不只晋国,齐国、楚国等大国也常剥削压榨卫国。

结语

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潮流便是改革,改革取得成效的国家强盛,改革不成的国家则渐渐衰落。

卫国的新势力没能战胜旧势力,国家的发展极为缓慢,再加上国军昏聩、外交混乱,卫国不可避免地从西周之强走向春秋之弱,终在大国侵伐掠夺之下灭亡了。

参考文献:《左传》《史记》《春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部有茶水通无线网络 济源46...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7月18日,济源室外温度逼近40摄氏度,走进济源玉泉街道便民服务...
争渡三国-战旗玩法 | 以三国... 1. 武将系统 角色与技能:游戏内有超过800名三国时期的武将,每个武将都有独特的核心技能。玩家...
原创 周... ☐ 刘以林 华盛顿白宫前,美国领土的零点,我点了一下,美国隆隆滚动,它衣衫飘飞,身材俊美,两亿多人的...
原创 一... 对“古董收藏”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如今收藏品大抵分:秦铜、汉玉、唐金、宋书、元明瓷器、清文玩;当然...
《颜氏家训》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训历史悠久,《尚书·无逸》是周...
原创 隋... 隋朝故事:杨广亲自祭侯女,西苑失火炀帝惊 话说隋炀帝抚侯女遗骸,且泣且语道:“朕本爱才好色,不意宫...
名家学者共话《空城纪》:超越“... 9月19日下午,“空间·历史·复活的人——邱华栋《空城纪》作品研讨会”在十月文学院成功举办。 研讨...
原创 为... 为此事,八路两个司令当众吵起来,一老农经过,一句话就给化解了 导语:在我们八路军队伍里边,同级将领之...
原创 老... 公元1377年,朱允炆于应天府出生,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年仅...
原创 从... 从葛洲坝成功实现通航,到三峡通航工程的横空出世,这些国家工程背后离不开一个河北保定人的功劳,这就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