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留美中国学童所取得的进步,"
应该足以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政府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得灰头土脸,一败涂地。在屡次被迫开放港口、割地赔款之后,清政府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颅,不得不承认洋人的武器确实比自己先进。
于是决定派幼童远赴重洋,向洋人取经。清政府的决定得到了美国方面的同意,美国公开宣称这是两国友谊的见证,表示会无条件支持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来美国。
民风未化,招生艰难
当时清政府一宣布在国内挑选天资聪颖的幼童赴美留学的消息,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清廷在百战百败的情况下逐渐头脑清醒,可是整个社会的环境还未完全开化。
一听说要派幼童去美国学习,许多人家第一反应就是抗拒,第二反应就是把自家适龄幼童藏匿起来。
他们觉得把孩子送到那些蛮荒之地,等同于人质,如今战火不断,只怕两国交战,在异国的孩子要遭池鱼之殃。
最后,挑选上来的都是沿海一带的幼童,他们有的来自农家、有的来自经商之家,家境都很一般,共计一百多名。
融入美国社会,才华惊艳世人
这群被赋予厚望的幼童来到美国后,就吸引了周围人惊讶的目光。当时的他们穿着宽大的中式衣服,背后还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看起来怪模怪样的。
有些美国人都忍不住要上前去摸摸他们的长辫子,一边摸一边忍不住要发笑。尽管两国的风俗习惯迥然不同,可是这群幼童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他们坦然地接受美国人异样的目光,很快就入乡随俗,融入他们的生活。
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出类拔萃,并且各有所长,在书写、演讲、运动等方面都有佼佼者,让原本认为"
中国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国家
"的美国人都自叹不如,有记者曾经在报纸上带着嫉妒的语气形容他们比美国子弟更具才华。
当时他们中的不少成员还受到了美国总统的亲自接见,总统一一跟他们握手,祝贺他们在美国取得的杰出成绩。
状况百出,被强制回国
就在这群幼童摩拳擦掌去接触更广阔的天地的时候,美国却掀起了排华浪潮,美国国会甚至不顾清政府发强烈反对通过了反华决议,这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威胁到了数百名幼童在美国的学习。
清政府派幼童出国留学的目的是要他们学习美国先进的军事、科技等,以尽快实现中国军事的现代化。可是,美国背信弃义,不准中国幼童进入美国的军事院校学习,相反却招录了一批日本人。这让清政府十分恼怒,大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与此同时,中国幼童居住在美国人的家庭,在朝夕相处之中,深受他们的影响,有些留学生还加入了基督教。
当时主管幼童的容闳是第一个完整接受美国教育的中国人,常年在美国学习生活的他,思想上已经十分西化,对留学生管束不严,甚至认为这些宗教信仰无关紧要,不去加以约束,造成越来越多的幼童信仰转变。
而且容闳常年生活在美国,一口英语说得十分流利,可是他的中文却是结结巴巴,难达其义,跟中国官员沟通交流的时候并不顺利。他是一个学者出身,性子直爽,头脑中有浪漫的理想主义,不谙中国官场之道,不懂得如何跟清廷那帮位高权重的官员打交道,以便获取他们最大化的支持。
因此很多有关留学生的负面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到了清廷。当时清廷主持留学事务的是吴嘉善,他本来并非守旧派,思想开明,主张向西方学习。可是他接手留学事务后,发现容闳早已经加入美国国籍,还娶了一个美国人为妻子,不禁勃然大怒。
这个口口声声要以西方之学术发展中国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早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国家,那么这群在他的照拂之下的幼童留学生的未来实在是堪忧啊。国家积贫积弱之际,每天拨出巨款供他们在美国留学,以便有朝一日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可是按照目前的形势,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幼童在美国生活后,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已经融入了美国的社会,忘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哪怕他们学业再好,只怕将来不仅指望不上,还有可能成为美国的鹰爪。
于是,吴嘉善极力要求幼童回国,也得到了一群保守派的支持。幼童留学原本是计划15年,可是现在还远远未达规定时间,很多人来拿大学都没有进去,这是回国,中断了幼童们的学业,实在是太可惜了。
当时消息传开后,美国社会极度震惊,虽然美国各阶层反华声浪很高,可是他们对幼童还是很有好感,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还认为这些幼童将会促成未来中美合作,对两国的发展影响深远。容闳得知此事后,在美国四处游走,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出面跟清政府沟通,请他们收回成命。
同时,他还请朋友辗转联系到美国的前总统格兰特,希望格兰特也加入阻止幼童回国的阵营。格兰特很爽快地答应了容闳的请求,他还立刻写信给清廷重臣李鸿章,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说李鸿章以大局为重。可是这个前总统也挽回不了。
可惜,李鸿章虽然全力支持幼童留学,可是他对幼童私自加入基督教,公然违反留学初衷等做法也是心知肚明。再加上朝中反对势力实在太过强大,仅凭李鸿章苦苦支撑,无异于螳臂当车。
不过李鸿章还是千方百计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让已经进入大学的留学生完成学业,召回加入基督教的幼童等,尽量让更多的留学生能够待在美国继续完成学业。可惜所有这些建议都没有被采纳。李鸿章在无奈至极中放弃了。不久,所有幼童被撤回,真的十分可惜。
幼童承载着祖国的希望远赴美国求学,可是年幼的他们因缺乏管教,导致信仰上的偏差,再加上国内一些反对之声的层出不穷,他们最终被强制召回国,无法继续完成学业,未免可惜。但是他们回国后一直勤学不缀,其中不少幼童成年之后也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