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拜啸霖(原创)
图//网络/作者
辛家寨恒州村中心社区
辛家寨蒙古后裔什么年代到的恒州
“你们祖先辛德禄怎么到的辛家寨?”
“我们族人中传说,蒙古太宗三年(1231),我祖先辛德禄跟随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进攻被金国占领的关中,在攻占金国京兆府(今西安)的战役中,我祖先辛德禄冲锋陷阵,立下大功。”
“因为此功,我们祖先被蒙元朝廷任命为恒州达鲁花赤。”
“恒州府所在地,就是我们村所在地,是金国贞佑四年(1216年)复设的,一州管三县,辖盩厔、户县、眉县。我们的村名,就源于金元时期的恒州。”
辛志勇先生所述,与历史基本吻合。
辛德禄什么年代到的恒州?什么年代到的安西王府?
安西王府遗址碑(网络)
安西王府遗址位置图
荒草枯叶中扑倒的安西王府遗址石碑
安西王府遗址附近的小学
“你们祖先辛德禄什么年代到的安西王府?”我向辛志勇先生核实。
“辛家寨的人口传,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封他的三儿子为安西王,我们祖先辛德禄家族,那时就在安西王府当官,后来被安西王派到恒州,当达鲁花赤,统领军政。”
蒙元修复终南山道教祖庭及其它宫观的年代
楼观台宗圣宫三清殿(网络图)
重阳宫景区门口简介
复修的楼观宗圣宫
辛老先生为了强化其所言的真实可信,接着说:
“史志、碑石记载,元代恒州的达鲁花赤,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祖先辛德禄,1354年《大元重修终南山上清太平宫记》、1574年《楼观宗圣宫重建三清殿记》功德榜上,‘元宣差前恒州总管达鲁花赤辛德禄”和陕西行中书省、京兆府要员之名并列,仙游寺的大古钟上,也有辛德禄的名字。”
【上清太平宫的历史渊源】
《陕西通志》记载:“终南山上清太平宫,本名太平兴国观,宋太宗诏改,在古盩厔县东三十里终南镇。”《宋史·徐铉传》记载:“太宗嗣位,真君降言,有忠孝加福,爱民治国之语,诏于终南山下筑宫。”“凡二年宫成,宫中有通明殿,题曰上清太平宫。”记载可知,上清太平宫初建于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初,地点在终南镇。元代初年,此地为恒州辖地。
【楼观宗圣宫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道教楼观台为唐以前所建,因时任道长岐辉助唐王李渊登基,建立唐朝有功,诏封为李唐宗庙,举国推广道教,以“宗述先祖圣哲老子”之意改名宗圣宫。
经五代十国之乱,楼观衰落。
【太平兴国观的历史渊源】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建宋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楼观远离皇权中心,继续衰靡。陈抟老祖、梁筌、张守真等不甘道教式微,合谋制造“天降神话”,演绎“烛影斧声”发动政变,助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赵光义为感恩楼观道教,又不愿重修“李唐宗庙楼观宗圣宫”,诏令在道教所称“神仙降语”的终南一带,与楼观一河之隔,新建太平兴国观,规模为楼观十倍,四河环绕,宫殿宏伟。
道教第六代掌教尹志平,主持修建上清太平宫、楼观宗圣宫三清殿修建于元代。
据《尹志平道行碑》记载,1229年七月,窝阔台汗于乾楼辇(蒙古语对音译河水名,即今克鲁伦河,《元史·太宗本纪》记作“怯绿连”)召见全真道士李志常,赐号‘玄门正派嗣发演教真常真人’,朝廷拨专款修建终南山道教祖庭及其他宫观。”
重阳宫碑林中的《敕赐大重阳万寿宫碑》(网络图)
重阳宫内《全真开教密塔之碑》(网络图)
宗圣宫活死人墓(网络图)
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掌教尹志平命李无欲(名志源)入关中复兴祖庭,蒙古授其为道教提点,赐重金作为修复祖庭资金。李无欲率领道众,开垦土地,建筑观舍,使祖庭重阳宫得到大规模复兴。” “窝阔台汗十年(1234年),李志常(真常真人)掌教以‘灵虚观为重阳祖师炼真开化之地’上奏,奉旨改灵虚观为重阳万寿宫。”“至元二年(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敕赐大重阳万寿宫。”
重阳宫修建后,上清太平宫、楼观宗圣宫也被修复,此外还修建了大量宫、观、庵。根据《敕赐大重阳万寿宫诸处下院碑》记载,这一时期兴建的宫观庵有筠溪道院、重阳成道宫(重阳宫北)、甘河遇仙宫、养老宫、栖云观、清阳宫、长春观、庆真庵……殿堂楼阁5048间,道士近万,圣道云集,鼎盛辉煌。
楼观宗圣宫兴于唐;
上清太平宫(太平兴国观)盛于宋;
重阳宫辉耀于元。
而这一切——
缘于1219年长春宗师丘处机受成吉思汗邀请,率领尹志平、李志常、李真常、宋道安等18道士远赴西域,成吉思汗向丘处机问治道及长生之道;
缘于1229年窝阔台汗召见尹志平复修重阳宫;
源于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诏封王重阳等道教“北五祖”为“真君”,丘处机、马玉等王重阳七大弟子为“真人”,全真教为国教,重阳宫为大元道教宗提点、天下督教院,统领天下道教士,南北合宗,一统天下。
另据清代乾隆《盩厔县志》记载:
“重阳宫圣旨碑,元碑蒙古字,虎儿年七月立,下正书释之” 《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碑记》,立碑年代为元代中统四年(1263年)三月十二日;
《同尘红妙真人李尊师道行碑》,立碑年代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七月十五日……
碑碣七十余通仅存三十余,多为1271年之前所立。
辛德禄任恒州达鲁花赤的年代
据以上记载,楼观宗圣宫、终南上清太平宫复修,以及周边宫观庵的建、修年代,应该在1230年至1271年左右。
从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二日所立的《终南山古楼观宗圣宫之图》碑可知,楼观宗圣宫三清殿,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殿内供奉的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这一时期辛德禄应该在恒州任达鲁花赤。
作为恒州最高的地方官,修建重阳宫及其它宫观所需的土地、公帑、民役,3500兵力守卫……这些资源,无一不需辛德禄的允准与支持,所以功德榜载纪“恒州总管达鲁花赤辛德禄”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80多年后的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元重修终南山上清太平宫记》、300多年后的万历二年(1574年)《楼观宗圣宫重建三清殿记》,在功德榜中再次载纪“元宣差前恒州总管达鲁花赤辛德禄”,也是道教对其功德的感恩与怀念,因为无论是元末至正十四年(1354年),还是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全真教都已失势凋零,重阳宫顷圯不振,怀恩感德是失落时的常情。
由重阳宫的修建年代,《大元重修终南山上清太平宫记》《楼观宗圣宫重建三清殿记》以及《功德榜》上关于辛德禄的记载,也可得出——
辛德禄在1231年至1270年间,已在恒州任职,而不是辛家寨人口口相传的“至元九年(1272)辛德禄为恒州达鲁花赤,总揽军政。
如果按照辛德禄参与了1231年的窝阔台汗攻打凤翔之战,从蒙古军占领金恒州后任达鲁花赤,以此年代为起点推算——
金、元两朝恒州建制存在63年,辛德禄任达鲁花赤48年左右(1231-1278年);
恒州被裁撤后,辛德禄又在第二任安西王阿难答的安西王府任职30年左右(1278-1307年);
辛德禄任恒州达鲁花赤的年龄不到15岁,而且其很长寿,至少90岁(48+30+15=93岁)以上。按照现有史料记载的十三世纪人的平均寿命,这种年龄在当时的可能性极小,可知辛德禄任恒州达鲁花赤的年代要晚于1231年,具体年代史料无载待考。
但可以肯定地判断,辛德禄及其氏族的族人,最先在关中落脚的地方,应该是金朝的交通要道、贸易重镇恒州。
根据《盩厔县志》记载,金贞佑四年(1216年)复置恒州时,村名为祁家寨,即辛德禄及其族人最早到恒州时,这里村名为祁家寨,后来因为辛德禄及其族人后裔在此繁衍,村名改为辛家寨。
至元十五年(1278年)恒州被撤后,辛德禄及部分族人到阿难答承袭爵位的安西王府任职,逐步融入环境,接受汉文化,以自己氏族辛忽儿钦、蒙古语名对音译、结合儒家文化的“崇德祈禄”,给自己取了汉名,在僚属区按照汉制建了家庙,后被称为辛家庙。
1216-1231年,恒州隶属于金京兆路凤翔府;
1231年-1263年恒州隶属于蒙古京兆路凤翔府;
之后辛家寨所在地随着盩厔的区划变来变去,1263-1312年归安西路所辖,1312-1368年归奉元路所辖。
楼观台会灵观塔(网络图)
“辛家寨的名字,起于什么时候,历史上有什么变化?”
辛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辛家寨的名字,应该始于元朝中后期。明清时期基本上都叫辛家寨,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辛家寨三个堡子称作古恒社(南堡)、恒州社(北堡)、恒丰社(西堡),1958年公私合营时称恒州大队,归城关公社高庙管区;1980年以后村名没变,都叫恒州村,先属辛家寨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后来辛家寨乡改为镇,2015年合并到富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