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想要杀死商鞅的人不是嬴驷,他只不过是执行者而已。谁才是真凶?
创始人
2025-07-19 15:02:22
0

变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虽然是一次痛苦的转变,但经历过阵痛之后,这个国家往往能够变得比过去更加强大。历史上许多朝代都进行过变法,但其实最早的变法可以追溯到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商鞅的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也是从李悝的变法中学习而来的。然而,理论知识只是基础,变法的关键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变法的真谛。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国家愿意冒险进行实践探索。

秦孝公与众不同,他愿意尝试变法,但他缺乏方法。就在这时,商鞅出现了,他不仅具备变法的理论知识,更有实践经验,成为了改变秦国命运的关键人物。在商鞅的推动下,秦国开始走上强大的道路。在秦孝公之前,秦国也出现过一些有作为的君主,但他们都没有遇到过像商鞅这样的人才。因此,在商鞅出现之前,秦国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不仅被强大的魏国欺压,甚至巴蜀、匈奴和义渠也不将其放在眼里。这是秦国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

商鞅的到来,说服了秦孝公开始实行变法。秦孝公非常信任商鞅,将变法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他处理。商鞅拥有绝对的权力,除了秦孝公,他在秦国可以说是说了算。值得注意的是,商鞅是卫国人,而秦国的王室贵族都是本土贵族,但他们都遵从商鞅的决策。虽然最初有很多贵族反对变法,但秦孝公的态度坚决,没有人能够改变他的决定。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逐渐走向了强大。在秦孝公的儿子犯了罪以后,仍然需要遵守商鞅制定的法律。

这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秦孝公的哥哥嬴虔,他虽然是公子嬴驷的师傅,却因犯法被商鞅处以刑罚,甚至被削去了鼻子。即便如此,秦孝公也没有出声反对,而是继续支持商鞅推行变法。商鞅的变法主要针对贵族特权,他认为贵族除了享受荣华富贵,对于国家的强盛并没有什么实际贡献。因此,他致力于打破贵族的特权地位,让真正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得以崭露头角。这些改革措施确实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为后来的秦昭襄王提供了与六国相抗衡的坚实基础。

关于秦孝公临死前要将王位传给商鞅的说法,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商鞅是卫国人,原名未鞅或公孙鞅,让他成为秦国大王并不合情理。然而,秦孝公为了感激商鞅对秦国的贡献,提出了这个看似荒谬的建议。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动机呢?我认为这很可能是为了逼死商鞅。即使商鞅真的坐上了秦国国君的宝座,他能否稳坐江山呢?除非他残忍地杀害了嬴氏一族的所有人,否则他很难在这个位置上长久保持稳定。《史记》中有一段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段文字反映了秦孝公的真实心情。他担忧商鞅在秦国的巨大影响力会威胁到他儿子未来的统治。如果让商鞅继续存活,他的儿子很难坐稳王位。

然而,要处死商鞅又难以找到合适的理由。因此,秦孝公希望通过传位给商鞅的提议,促使儿子和兄弟们对商鞅采取行动。对于商鞅的推辞,其实也有他的考虑。他明白秦孝公的意图是置他于死地,所以他以此央求秦孝公不要这样做。然而,命运的轮转是无法抗拒的,最终商鞅还是难逃一死。这段历史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权力的游戏中,即便是最有权势的人也可能成为牺牲品。我为秦国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何还要置我于死地?大不了我回乡种地,你可别把这锅甩给我啊。当秦孝公提出这个要求时,商鞅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害死商鞅的,不是酒店老板,不是他的法令,而是秦孝公本人。秦孝公担心儿子嬴驷无法稳坐王位,所以杀害商鞅早已是他的计划之一。

嬴驷小时候是个难以管教的孩子,曾犯下杀头大罪,秦孝公也曾考虑过要处决他,但最终选择放逐。然而,秦孝公真的舍得自己的儿子吗?当时正值商鞅变法的高峰期,如果嬴驷犯了罪而不受处罚,那么变法就无法继续推行。这不是商鞅的事情,而是秦孝公的家事。商鞅采取了折中的方式,让嬴虔代替嬴驷受罚。这样一来,秦国的贵族们开始感到恐惧。太史公曾评价商鞅:天资刻薄,欲以帝王之术游说秦孝公,且因宠臣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采纳赵良之言,足见其少恩。

其行事与他的学说相吻合。他在秦国受到恶名,是必然的。贵族们开始意识到商鞅的厉害之处,但他们不知道,真正厉害的是秦孝公。如果没有秦孝公的首肯,嬴虔怎会主动让商鞅割鼻子?显然不会。但嬴虔必须活受刑,只有他毫无怨言地接受惩罚,才能树立典型,让秦国贵族们信服。他们所信服的并非商鞅,而是秦孝公的新政。新政稳固后,后续的传承便是首要之事。商鞅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但他的权威仍然高居不下,这无疑会掩盖秦孝公儿子的光芒。秦国终究是嬴姓的天下,为了给儿子铺平道路,秦孝公不得不采取这种策略。他深知自己儿子的性格,也了解秦国贵族的心态,一旦失去他的庇护,商鞅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为什么有些人会竭尽全力为子孙谋求最大的利益呢?这涉及到深奥的哲学问题。每个人都明白,生命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七八十年。然而,在临终之际,几乎所有人都为子孙的未来做打算。有些人会将自己的财产分给子孙,有些人会过户房产,还有些人会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子孙找一份好工作。难道子孙们在他们去世后的生活好坏与他们有必然的联系吗?事实上,并没有。子孙自有子孙的福气。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从生到死都是如此。我们无法从别人的人生中获得真实的体验。重要的是过好自己的一生,而不是过度地为后代着想。

回到秦孝公的情境,他在临终之际采取的行动间接地给商鞅带来了灾难。他的动机很明显,为子孙谋求更大的利益,减少功高盖主的老臣,使新君主的统治更加顺利。这与普通百姓的心态不同,因为秦孝公确实有江山需要继承,而且必须要有儿子。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可以说,秦孝公的心态是复杂的,他渴望后世子孙能铭记他。尽管他的后人可以在他的坟头敬上香,但这能改变他已经入土为安的事实吗?说到法国的暴君路易十五,可能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他的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一句话却让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在我看来,他其实是一个少有的明白人,只是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明白他罢了。

历史上的各代君王,无论是争战天下,还是治理内部,早期为了国家的强盛与政权的稳固,不得不重用杰出的人才,但他们临死前为了给子孙铺路选择杀掉有功之臣。这是所有统治者的通病。商鞅之死只不过是在封建统治下"功臣"们命运的缩影吧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洪秀全金田起义,永安称王,金陵定都,西征北伐,纵横三江两湖。曾国藩奋起文臣,组建湘军,历经大小数百战...
原创 鼎... 引言 咸丰帝临终之前,下令让六岁的载淳(同治帝)继位。因皇帝年幼,安排“顾命八大臣”辅政,两宫太后掌...
原创 山... 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那一刻,大明王朝的覆灭似乎已成定局。然而,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
原创 罗... #深度历史#?毛主席与罗明秀:一段尘封的历史 嗨,亲爱的历史迷们!在这个历史长廊中,我们一起揭开一...
原创 原... 翻开中国文学典籍,对君王的描写上,唯有对殷商的纣王有些特别。关于商纣王,他不仅是神话作品《封神演义》...
原创 北... 维系了中朝朝贡关系 明朝建立之后,在对周边国家关系的处理上,一改之前元朝武力征服其他国家的作法,采用...
原创 原... 在看电视时,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去找算命先生算命,算命先生在推演之后就会神秘莫测地来一句:“...
原创 假...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是历史上的一段大乱世。这一时期是最被后人熟悉的,无论是男女老少,基本对三国这段乱世...
原创 王... “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这是一句流传千年的话,它用四个人物,概括了四种特点,分别...
原创 枪... 童渊,三国时期的武学宗师,尤其擅长枪法,算是枪仙级别。 童渊一生收了三个弟子,分别是张绣、张任、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