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创作大赛#
蒋介石常引以自豪的是,他培养出的黄埔军校的弟子大多忠诚于他,成为他的左膀右臂。不过,黄埔系内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纷争也相当激烈,甚至为争夺权力大动干戈。蒋介石很了解他的人,越斗越需要他,越斗他的权威越高。
黄埔系内,同为“党国重臣”的陈诚和何应钦的矛盾最尖锐,而且互斗了二十多年。
陈诚以11师和18军起家,汉字“十一”竖体为“土”字,“十八”竖写为“木”字,所以,又称陈诚派为“土木系”。
土木系的主要骨干有罗卓英、周至柔、林蔚、郭忏、黄维、方天、胡琏、罗广文等,薛岳、孙连仲被称为“准土木系”。
何应钦曾任黄埔军校军事总教官、教导团第1团团长、第1军军长、黄埔军校教育长,是仅次于蒋介石的黄埔系中第二号人物。
但他为蒋介石所猜忌,因此不敢明目张胆地搞派别集团,手下只是有一批干将,如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钱大钧“四大金刚”,以及关麟征、杜聿明、汤恩伯、胡宗南等实力派人物。
早在1925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讨伐叛逆陈炯明时,何、陈就已埋下不和的种子。
1925年1月,陈炯明兵分三路进攻广州,被东征联军击败。3月上旬又调集了四五万人,欲与黄埔军校决一死战。
3月11日,棉湖之战打响。这一战对双方来说都十分重要,胜败关系到此后整个战局的胜负,所以黄埔军校所有主要将领都亲临一线,蒋介石坐镇指挥。
激战至第二日,何应钦的第1团与陈炯明的主力遭遇后伤亡惨重,阵地大有随时被敌人撕破的危险。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担任炮兵连长的陈诚硬着头皮架起一门山炮,亲自拉火。没想到奇迹发生了,连续三发炮弹发射出去,竟打得敌人落荒而逃,放弃阵地。
蒋介石高兴地拍着陈诚肩膀,夸奖说:“好,好,辞修真是了不起,三炮定乾坤啊!”
何应钦听到蒋介石对陈诚的嘉奖心中很不快,认为自己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作战,最后功劳反让陈诚捞去了,从此对陈诚心怀不满。
1927年龙潭战役中,陈、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公开化了。
龙潭战役发生在蒋介石下野期间,孙传芳几万军队强行渡江,威胁南京。在保卫首都的龙潭战役中,陈诚正发高烧,但他让人抬着上前线指挥,结果这一仗击溃了孙传芳的进攻。
然而,掌管军权的何应钦不仅不嘉奖陈诚,反而找借口免去他的师长职务,陈诚只好到上海闲居。从此,陈对何恨之入骨。
1928年蒋介石复职,陈诚立即赶回南京向蒋诉苦,并参了何应钦一本。蒋介石也对何应钦在关键时刻附和白崇禧逼他下野怀恨在心,觉得何不可信任,正好借机通过陈诚牵制何应钦。
蒋介石一回到南京,就撤了何应钦的第1路军总指挥的职务,只给他一个总司令部参谋长的空头官衔。
他还让人传话给何应钦说:“告诉他,不要打错主意。上次白崇禧逼我,如果他说一句话,我何至于下台?他要知道,而且必须知道,没有我蒋中正,决不会有何应钦!”
于是,下令让陈诚收编何应钦的特务团和警卫队,又让陈诚担任总司令部警卫司令兼炮兵集团指挥。陈诚所辖3个警卫团、2个宪兵团、2个炮兵团,实力比一个军还强。
1923年春,蒋介石复职后组织第二次北伐,让何应钦留守南京主持军政。何应钦趁机报复,整治陈诚。他用整编第1集团军之机,裁撤陈诚的警卫司令部。
以陈诚的实力,给一个军长也不过分。但是,第一集团军编为6个师,何以陈资历太浅为由,只让其担任第11师副师长,主管人事。陈诚咽不下这口气,拒不到任,愤而回到上海。
蒋介石在徐州听说后,立即派人到上海把陈诚找回来,对他说:“安排降将曹万顺当第11师师长是我的主意,目的是为了招降纳叛,你到11师可以多培养骨干,听你调遣嘛!”
陈诚这才转怒为喜,欣然到浦口就职。
他到任后就任命保定军校心腹同学罗卓英为参谋长,林蔚为旅长,团长全由黄埔一期毕业生担任。并拉拢其他军官一起排斥打击何应钦的亲信、第32旅旅长殷祖绳等人。
何应钦不敢触犯众怒,无可奈何,只好把殷祖绳调任武汉要塞司令。不久,曹万顺也被排挤到新编第1师任师长,陈诚当上了第11师师长。
何应钦企图以将官晋升的条款阻扰陈诚升职,但蒋介石根本不予理睬。
被戏称为“童子军”的陈诚是蒋介石的一支勇兵。中原大战时,11师攻占济南,拔得头筹。蒋介石大喜,马上提拔他为18军上将军长。
1932年陈诚与谭祥结婚后,因谭祥喊宋美龄为“干妈”,所以陈诚也连带更受蒋介石器重了。
从此,陈诚更不把何应钦放在眼里了。双方互不相让。
1933年,国民党对红军第五次“围剿”,陈诚的第32师、59师被红军截击,被俘1万多人,两名师长被俘。
何应钦、熊式辉又乘机攻击陈诚。何应钦说:“陈诚在老头子面前夸大口、打包票,却原来只是一张不兑现的空头支票。”
不久,陈诚的第11师被歼,何、熊攻势更厉害了,他们甚至给蒋介石、汪精卫及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电,请求“中央速筹办法,加调得力部队,并另派大员来此资剿”。
蒋介石也气急败坏,大骂陈诚无用,也想撤销陈诚的所有职务,并同意改编18军。
11师、18军是陈诚的命根子,陈诚想扩大,何应钦就千方百计地处处限制。陈诚对蒋介石说:“11师、18军仍有战斗力,只要进行整顿、补充,是能打胜仗的。”
后来,他新婚的妻子谭祥找到“干妈”宋美龄说情,蒋介石不仅安慰陈诚不必在意一次胜负,还使11师和18军很快得到了新的武器装备和兵员补充。
此后,陈诚的地位直线上升,取代何应钦成为蒋介石的副手,直至最后接过了何应钦的军政部长职务。这两位“党国重臣”共事二十多年,就斗了二十多年,国民党焉能不败?
参考资料:《蒋介石麾下八大金刚》(中国文史出版社)、《陈诚传》(团结出版社)、《黄埔军校将帅沉浮录》(中国社会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