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很多,外部环境(北方混战)、内部环境(势力平衡)、运气(桓温早死)等等。这里着重讲讲内部原因。
六朝何事,只为门户私计。
门阀执政、内斗频繁的东晋王朝缘何可以偏安江左一百多年?
因为南方经过数次战乱,各方势力试图独大都没成功,却也都没有消亡,最终形成了“点到为止”的斗争默契。斗而不破,根本不伤,使得东晋在北方统一、大敌临境时,各方势力仍能统一对外。
东晋地图
陈敏之乱——南人再建孙吴的尝试失败
司马睿尚未南下时,陈敏已割据吴越之地,显然是想做孙策第二。但陈敏不愿真正放权重用南方士族,最终被他们抛弃。
陈敏的败亡让以顾容、贺循为首的南方士族认清现实,放弃了割据江东、再造一个孙吴的想法。晋室当然也没有穷究顾荣、甘卓等人的“附逆”之罪(根本没这个实力)。
渡江之初,王导面对南方士族把姿态放得很低低,使得南方士族愿意在保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与北人合作,这是晋室能偏安于江左的基本条件。
王导
王敦之乱——门阀取代皇权的尝试失败
南渡之初,“王与马,共天下”,但这种皇权与门阀的脆弱平衡很快随着琅琊王氏势力的扩张而被打破。
王敦坐镇荆州,虎视建康,两次起兵,士族大都坐观成败。结果让郗鉴得以入朝,引江淮间流民帅的武装支援朝廷。与此同时,由于王导的两面下注,琅琊王氏并未因王敦之死而衰败。
于是皇族有名份、门阀掌兵权,门第不高的流民帅们亦手握可观的武装力量,三者形成了新的微妙平衡。
王敦之乱
苏峻之乱——流民帅挑战门阀的尝试失败
苏峻作为平定王敦之乱的流民帅,因为自身的野望和庾亮的猜忌,引兵作乱,一度攻陷建康,后赵也趁机发兵渡过淮河攻打寿春。内忧外患之下,晋室几亡。
庾亮、陶侃、温峤组织联军,苏峻与祖约先后败亡,但是江淮间流民帅的势力依然存在。后来谢玄出镇广陵,组建北府兵,其实就是将江淮间的流民势力重新组织起来。北府兵也最终成为东晋在淝水之战中的主力。
北府兵
经过上述三次大动乱,东晋各大势力在斗争方式上有所顾忌,此后至孝武帝时为止,皇族、南北士族、流民帅之间的斗争都是“点到为止”,大约七十年没有爆发大规模内战。
相比南明各方势力的互相倾轧、敌我不分,东晋内部算得上“和谐统一”。这既是门阀政治的特点所致,也是王导、郗鉴、陶侃、谢安等人的智慧和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