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王朝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皇位的顺利继承,可是纵观中国历史,大部分的皇帝都不是嫡长子继承,甚至有些皇帝本来与皇位无缘,可是在机缘巧合下做了皇帝。所以并不是嫡长子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坐上皇帝宝座。
同样,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那些并非嫡长子,排行第四的皇子坐上皇位后,大部分都建立了不俗的成绩。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这几位皇帝。
1、汉文帝刘恒
刘恒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第四子,生母为薄姬,汉朝第五位皇帝。要是按照刘邦生前的安排,皇位必定是在嫡长子刘盈一脉传承,刘恒也就是做个富贵王爷,可是命运偏偏发生了转折。
刘邦去世后,皇位的确传给了嫡长子刘盈,刘盈也当了7年的皇帝,可是他却英年早逝了,当时他的母亲吕后专权,刘盈去世后,吕后先后立了两个小孩当皇帝,分别是前少帝和后少帝,而吕后则把持了8年的朝政。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后,宗室朱虚侯刘章兄弟联合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发动了诛吕行动,吕氏一族被一网打尽,在评估了诸王和外戚的势力后,选择了远在代国的刘恒继承皇位,就这样刘恒白捡了一个皇位。
汉文帝刘恒
当然刘恒也不是一位无能的皇帝,在代国的十几年使其养成了谨慎沉稳的性格,为其日后治国理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刘恒即位后先是巩固了自己的皇位,而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的发端。汉朝在刘恒的治理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公元前157年,刘恒在未央宫驾崩,时年46岁,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无论是从庙号还是谥号来看,刘恒生前的所作所为担得起这两个号,而他也是西汉仅有的四个有庙号的皇帝之一。
2、汉明帝刘庄
刘庄是汉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阴丽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但是在刘秀的所有儿子中排行第四。与他的先祖汉文帝刘恒一样,皇位一开始也不属于他的。
光武帝刘秀的原来的太子是其嫡长子刘疆,他是刘秀与皇后郭圣通所生,建武二年(26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无故废黜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改立原配阴丽华为皇后,两年后刘疆经过多番辞让,刘秀将其降封为东海王,另立他与阴丽华的长子刘庄为皇太子。
汉明帝刘庄
建中二年(57年),光武帝刘秀驾崩后,皇太子刘庄即位,成为东汉的第二位皇帝。即位之后,一切遵奉光武帝既成制度。对内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干政,防范贵戚功臣势力。对外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命窦固带兵征伐,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将佛教引进中国。
东汉在刘庄的治理下开始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与儿子汉章帝在位时期合称为“明章之治”。公元75年,刘庄驾崩,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
3、汉和帝刘肇
刘肇是汉章帝刘炟第四子,本来皇位也不是他的,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为清河王,改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章帝去世后,刘肇即位。
刘肇在历史上虽然不如他的祖上名气响亮,但是他在位时期东汉的国力达到了最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汉和帝刘肇
永元四年(92年),刘肇与宦官郑众等设计捕杀窦氏及其党羽后开始亲政,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屡派兵征伐匈奴、羌及西域诸国,并发布减免灾区租、赋之诏。在位期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人西使大秦(罗马帝国),至西海(波斯湾)被阻而还,为汉使所达最西之地。
可惜刘肇在位时间不长,年仅27岁就去世后,否则在他的治理下,东汉王朝必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4、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如果按照正常的继位制度的话,忽必烈似乎也与皇位无缘。在蒙古第三任大汗贵由病逝后,忽必烈的大哥蒙哥被推举为大汗,可是蒙哥在攻打南宋时殒命四川合州钓鱼城,而蒙哥又没有儿子,所以蒙古大汗的位子一下子就空出来了。
忽必烈
蒙哥死后,忽必烈从前线返回,与同母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即位蒙古帝国大汗,两个月后阿里不哥在和林也称大汗,就这样兄弟二人进行了四年的内战。1264年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成为大蒙古国唯一的大汗。
1271年忽必烈改大蒙古国为大元,他也从蒙古大汗成为大元皇帝,而后忽必烈派伯颜率大军灭掉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在位期间,建立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地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新元史》赞其统治下“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致治之隆,庶几贞观”。
5、明成祖朱棣
朱棣的皇帝之位与汉文帝有点像但又有所不同。朱元璋本来的皇位继承人是嫡长子朱标,为此他下了很大的力气来培养朱标,朱标的表现也不负朱元璋,甚至整个大明王朝都把朱标当成未来的继承人,朱棣也认他这个大哥。
可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得了风寒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悲痛之余他没有从其他儿子中选择皇位继承人,而是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朱雄英早逝),立其为皇太孙,朱棣虽然有怨言但是也无法改变只能接受。
明成祖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但是他却急于削藩,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为了自保,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发动了靖难之役。
四年后朱棣攻入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即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无愧于永乐大帝的称号,他五征蒙古,派遣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修建北京城等,开创了永乐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可谓是功绩卓著。
6、雍正帝胤禛
在众多的四爷当中,雍正帝胤禛恐怕是最出名的一个了。他原本是康熙帝第11个儿子,可是康熙前几个儿子早夭,所以胤禛续齿排第四,也就是老四了。
胤禛一开始也不是康熙钦定的继承人,因为当时康熙所立的太子是嫡长子(次子)胤礽,而胤禛则是被封为雍亲王。可是太子胤礽不争气,被康熙废了两次,在胤礽第二次被废后,胤禛开始积极地争夺皇位,不过与老八相比,胤禛表现的还是比较隐蔽的。
雍正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逝,胤禛奉康熙遗诏,即皇帝位于太和殿,改元雍正。雍正即位后一改康熙晚年的弊政,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创建军机处,设立秘密立储制度等,总的来说,雍正在位13年,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雍正去世后的庙号是世宗,从这个庙号来说对他的评价已经不低了。
7、乾隆帝弘历
乾隆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了,他的即位也是毫无悬念的,雍正帝本来子嗣就少,乾隆的竞争对少也就少了,唯一的竞争对手弘时被雍正削去宗籍,也就是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雍正十三年,雍正帝即位后,弘历在太和殿即位。
乾隆皇帝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在位60年,又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康乾盛世在他执政时期达到最高峰。
不过在乾隆执政的后期,他开始好大喜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大清朝开始走下坡路。
8、咸丰帝奕詝
咸丰帝是道光皇帝第四子,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道光帝晚年在立储问题上摇摆不定,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是最有力的两个人,奕詝年长且仁孝,奕虽是庶出,但是能力比较突出,道光帝在他们俩之间一直摇摆不定。
道光三十年,道光帝弥留之际,遗诏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皇六子奕为恭亲王。道光去世后奕詝即位。
咸丰帝
咸丰即位后,大清朝已经是积重难返,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太平天国起义,面对内忧外患,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望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
但是咸丰帝虽有振兴之志,但是仍然无力改变晚清的局面,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帝干脆直接跑到承德避暑山庄避难,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承德病逝,年仅31岁。咸丰去世后,清朝的朝政大权逐渐落入慈禧手中,清王朝彻底走向了灭亡。
小结:
总体来说,这8位以皇四子身份即位的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能力的皇帝,唯一受大家诟病的可能就是咸丰帝,其他几位皇帝都为王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唯有咸丰帝虽然也为大清王朝努力了,但是却无力改变晚清的政局,只能说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