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被誉为卧龙,智谋卓绝。然而,有人疑惑为何曹操不亲自登门请他出山,而是留给刘备这一机会。这背后的原因实际上相当现实。在公元207年,刘备逃离蔡瑁的追杀,偶遇水镜先生司马徽,得知他屡次失败的原因在于缺少得力谋士。水镜先生告诉刘备,荆州人才济济,尤其是“卧龙”、“凤雏”,得其一将可安天下。然而,曹操为何不在这个时候主动请援呢?
首先,诸葛亮的名气在当时并不大,曹操并未听说过他。刘备在投奔刘表后已过去七年,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也在此时病故。曹操正忙于远征乌桓,清除袁绍势力,稳固北方,为南征做准备。这一时期,曹操并未注意到荆州的局势,更谈不上对诸葛亮的了解。
公元207年,诸葛亮与刘备在茅庐中谈论“隆中对”时,曹操正在征乌桓途中,郭嘉已经去世。此时,曹操并不知晓诸葛亮的存在。当曹操得知诸葛亮时,刘备已经率先将其纳入麾下。曹操对诸葛亮了解较少,颍川集团的谋士荀彧等对荆州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当曹操向颍川谋士询问诸葛亮时,徐庶是唯一能够回答的人。他形容诸葛亮为“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但此时诸葛亮已效忠刘备。曹操虽礼贤下士,但曾对投奔者发生过变故。许攸和祢衡都曾因曹操的疑忌而不得善终。由于对诸葛亮的不了解,曹操在知晓其存在后,可能并不会亲自去请他。
即便曹操比刘备更早知晓诸葛亮,也有多种原因使其不愿亲自去请。首先,曹操自己是枭雄谋略之主,旗下谋士如云,不急需诸葛亮的加盟。其次,曹操对诸葛亮的真实能力或许存在疑虑,不确定他是否有真材实学。再者,曹操身份显赫,不太可能亲自屈膝登门请援,而是更倾向于通过谋士的介绍和考察。
综上所述,曹操在当时并未注意到诸葛亮,而刘备通过徐庶的介绍得知其才华。曹操的疑忌性格也使得他不太愿意亲自去请未知的人才。这一现实情况导致了曹操错过了招揽诸葛亮的机会,最终让刘备得以利用他的智谋,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