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刘备,刘皇叔落魄无比,为谋生存只能开始编草鞋,路边叫卖“健步如飞”,希望能吃上一顿饱饭。
刘皇叔最落魄的时候身上最贵的就是一身中山靖王后裔孝景帝玄孙的“汉室血脉”,也正是有了这股子血脉的支撑,让其有了一个“起义”的正当理由“匡扶汉室,清君侧”,桃园三结义之后,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揭竿而起,平定黄巾军,崭露头角。
但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帐下猛将如云,谋士似海,什么荀彧、郭嘉或周瑜、鲁肃,全部都是谋士中运筹帷幄的佼佼者。
刘皇叔呢,除了猛将二弟关羽、三弟张飞,手中就没有拿得出手的谋臣武将,最重要的是刘备刘皇叔,迷茫了,没有人与其“谋事业”,不知下一步棋该如何落子。
想关羽、张飞二人虽骁勇善战,但是谋略上还是略有不足,刘皇叔就更头疼不已,“妥妥的一群莽夫”!
这时候,刘皇叔就开始四处奔走求一谋士,助自己得天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高洁隐士司马徽。
司马微乃汉晋时期品评界的顶流,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相当于现在的教授专家,能够得到司马微好评论的人,那就相当于有了一封“推荐信”,身价瞬间提升百倍。
司马微见刘备一心求贤若渴,便表示“卧龙,凤雏,二得其一,可安天下!”
刘皇叔一听有戏,立即毕恭毕敬的向老者行礼请示“敢为这卧龙、凤雏仙居何处啊!”
司马微炯炯双瞳闪烁显示无穷智慧,言:“卧龙就潜在此件不远的隆中,不过此人性格高雅,请不请得上就看先生造化了!”
刘皇叔求贤若渴,这得到司马微先生认证的“卧龙”,自己自然是心里一万个放心,于是就有了后面三顾茅庐,鱼水之情的诸葛孔明与刘皇叔的传奇故事。
但是刘皇叔也因为寻找诸葛亮而错失了一位近在眼前的绝世高人——“水镜先生”司马微。
“水镜先生”司马微
司马微是一个德高望重之后一个归隐田园的先生,其极富文韬武略并且心忧天下,想要得到一位明君的赏识,从而达济天下,一展宏图。
但是司马微此人也有着诸位高深莫测的谋士的高雅之节气,脾气也很古怪,当年其对经学的研究出神入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名扬天下,获得了极高的地位,被世人尊称为“水镜先生”。
而作为一个地位高的人,在汉晋时期那是妥妥的掌握着一些人的命运,司马微一句话,乌鸡变凤凰不是梦。
但是能让司马微开口评论的人却并不多,每每有那些达官贵人和路人甲乙,请求其评价的时候,答案都是“好,很好”,没有什么过多的赘述。
第一个被评价的人还沾沾自喜,自己要名扬天下,结果后面一连串的人,全部都是一模一样的评价,司马微的才学,天下人皆知,为何如此敷衍了事?
司马微这一招叫做“明哲保身”,身处乱世中怎可妄加评论是非长短呢?
当时的司马微并无心卷入“仕途”之中,他始终只想找一位器重自己的明君,来展宏图,不图名利,只求一身才学有大道之用途。
可是良久,司马微并没有遇见那个明君君主,司马微心性温和,自然是不急,于是归隐田园,静待自己的帝王,而在归隐期间,司马微就是那个如同鬼谷子一样的“帝王”,期间,诸葛亮、庞统、徐庶,都是司马微的徒弟。
当刘皇叔找到司马微的时候,司马微才34岁,“卧龙”诸葛亮27岁,“凤雏”庞统“29”岁,论资历,论才学,司马微都是更胜一筹的,总之是要比毫无经验的“卧龙”要好得多。
所以看见刘备来,34岁的司马微是有些期待的,在刘备寻问有何贤人的时候,司马微毫不吝啬将自己最为赏识的“卧龙、凤雏”推荐给了刘备。
但是我们的刘皇叔却出口就是询问司马微“敢问‘卧龙’何在。”丝毫不考虑眼前碍于面子没有自荐的司马微,当年刘备47岁,就这样错过了一位大能者。
除了司马微,还有一位“投楚楚兴,叛魏魏伤”的奇才,在刘皇叔猴急的寻找“卧龙”诸葛孔明的时候错过了。
博陵崔州平。
崔钧,字州平,有背景还有战绩,不仅曾经是东汉的大臣,还在讨伐董卓的时候与袁绍共同起兵并且为战役出谋划策,大败董卓,崔州平妥妥的大谋士之才。
但是刘皇叔却不在乎什么崔州平多么多么厉害,多么有背景,当年寻找卧龙诸葛亮二顾茅庐,连诸葛先生的面都没有见到,刘备万分失意,干啥也提不起兴趣,琢磨着如何请“卧龙”出山。
在寻找诸葛亮期间,刘皇叔遇见了崔州平,刘皇叔是久闻崔州平大名的,与崔州平本人面对面的交谈之后,更是觉得崔州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便邀请崔州平加入自己帐下,可是崔州平却晚宴拒绝了。
理论上来说,这些谋士都“心气高”,刘皇叔再追一追绝对能够打动崔州平的,至少要比见不到面的“诸葛孔明”好收入帐下,但是刘皇叔并无精气神去“打动”崔州平,一心铺在了请自己的“卧龙”先生出山上。
若刘备无如此固执,将崔州平,司马微收入帐下,多年后诸葛亮大败司马懿这样的事件会不会发生扭转?
结语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只手遮天,可是魏、吴仍然文臣众多,武将充沛,诸葛亮虽文韬武略,运筹帷幄,可惜刘备去世之后,蜀中再无大将!
人才的缺失让,乱世之中的蜀汉自然无法再魏吴之间长久“立足”,以史为鉴,还是要多做一手准备啊,不要被眼前的“利”蒙蔽。
参考文献:
崔钧简历-名人简历.
司马光.《资治通鉴》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九·刘备据蜀[M].浙江人民出版社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M].合肥:黄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