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的海兰泡:沙俄屠杀与历史的回响》
提及海兰泡,恐怕在当今多数人的记忆中并不深刻。然而,这座位于黑龙江北岸的城市曾是我国的一部分,却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沙俄夺取,导致无辜中国侨民在此惨遭屠杀。
这一悲惨事件,却并未在俄国历史中得到应有的记载。那么,究竟沙俄如何书写这段历史,让我们一同追溯。
在1858年,晚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瑷珲条约》中,黑龙江以北的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割让给俄国,其中就包括海兰泡。
尽管沙俄占有这片土地,初期仍然允许华人继续居住。然而,这并非俄国人“心”有多善良,而是因为在海兰泡已经有上万中国侨民建立了商号,其中包括200多家大中型商号,这些华人成为了城市运转的基石。
然而,这些华人由原住民一下变成了外国侨民,不得不忍受沙俄的欺压。城市的官方名称也被强占的俄国人更改,如今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俄文名称“布市”中的“报喜”彰显了占领者的得意。
然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侨民来说,这是一场“报丧”。
1900年7月,俄国军队在海兰泡进行了残忍的屠杀。在沙俄驻军司令格里布斯基的命令下,武装至牙齿的俄军对手无寸铁的中国侨民进行搜捕,全城老幼全部抓入监牢关押。
3500多人当天被抓捕,另有1500多逃亡城外躲藏的侨民也被悉数搜捕出来。这些被抓的侨民被转移到江边的锯木厂进行关押,等待第二天的所谓“渡河”。
然而,到了17日,俄军并未准备渡船,而是在江边砍杀、击毙数千侨民。整个屠杀历经四天,江面血肉横飞,估计有5000人以上惨遭屠戮。然而,在俄国的历史中,却将这段血腥的屠杀说得轻描淡写。
俄国对“海兰泡事件”的记载中,将起因归咎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他们宣称,为了防范义和团对东北地区的破坏,于1900年7月初纠集了上万重兵开赴东北。
当地清军出击,俄军感觉吃亏,于是展开对中国侨民的屠杀。然而,这一切只是表象,背后是沙俄对海兰泡的掠夺和对清政府软弱的深刻认知。
沙俄在1858年夺得海兰泡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并觊觎华人的耕地、牲畜和房产。
尽管华人仍被允许继续居住,但这些财产成为了沙俄统治者觊觎的对象。特别是在海兰泡的东面,有一片富饶的农业区域,被称为江东六十四屯,居住着大量的中国人。尽管中俄《瑷珲条约》规定江东六十四屯仍归中国管辖,但沙俄统治者频繁以税收和户口调查的名义进行掠夺。
而清政府曾试图派兵干涉,但最终被迫认怂。
然而,清政府的软弱只是激发了沙俄的野心。在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关键节点,沙俄找到了在东北再次挑衅的“借口”。
他们担心义和团运动在东北兴起将对俄国利益造成严重损害。于是,俄国军队于1900年6月调集上万兵力前往东北。在与清军的冲突中,俄军竟然向瑷珲城内开炮。
随后,他们将怒气发泄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侨民身上,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两起事件总共屠杀中国侨民7000人以上。
然而,这场屠杀在俄国历史中被淡化,甚至颠倒黑白。
沙俄将事件归咎于义和团运动,声称是为了应对中国制造的混乱而出兵。清政府对这场屠杀只字未提,对于俄国的侵略和中国侨民的屠杀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场历史的悲剧,让清政府丧失了对满清龙兴之地的外东北大片国土的掌控,同时也让中华民族背负着深深的遗憾和耻辱。
如今,站在黑龙江边,望着对岸的故土,多少人能够记得那片土地下埋葬的数千亡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