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曹爽争权,自然处于劣势,毕竟曹爽是宗室,有皇室撑腰。无奈的司马懿,只得装病。即便如此,曹爽还经常派人打探消息,看司马懿是不是真病。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怎么可能养了三千死士?且不说进行军事训练,这三千人藏在哪?兵器又如何解决?
实际上,高平陵之变,最关键的部分,司马懿根本就没参与。来看下经过:
政变这天,应该是清明,皇上曹芳要去给曹叡扫墓祭奠,带领曹爽、曹训等宗室子弟。高平陵距离首都洛阳九十里,距离不算远。这天的天气很好,曹爽可能觉得“重病”的司马懿撑不了几天了,史载那天他心情很好。
洛阳城暗流涌动。忽然,洛阳的各个城门驻守军官收到了郭太后的懿旨(假的),要求部队封锁城门,禁止任何人出入。城内,司马懿的长子、中护军(统帅御林军的军官)司马师和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身披战袍,带领士兵和三千名死士开始集结。想在首都豢养三千人谈何容易?所以这三千人不能算死士,应该是以社会闲散人员、地痞流氓为主,要不然不会连兵器都没有。
司马师假借太后名义,攻占皇宫的武器库,把三千人武装起来,然后部队开向皇宫。至此大事已成,司马懿还没出现。部队包围皇宫以后,司马懿出现了,据说这天他看到司马师的队伍,非常满意,直夸这孩子能干。司马师与司马孚之举,当然非常危险,一旦禁军不愿造反,或者三千名地痞流氓无法有效组织,此事必败。准备这件事的时候,司马懿也只与司马师密谋,连司马昭都不知道。
司马懿封锁皇宫,上奏太后,罗列了曹爽的很多罪状,请求剥夺曹爽兵权。郭太后很愉快地答应了。郭太后的表现也很容易理解,她一直对曹爽非常不满,几次要废了他,可能她更形象于司马懿掌权;第二,郭太后的两个侄子,跟司马懿是亲家,料想也不会有什么后果。当然,最大的可能还是木已成舟,不答应也得答应。
司马懿把部队集中起来,驻扎洛阳城外的洛河桥,阻止任何人进出首都。司马懿手上的兵马不多,而且未必愿意跟他造反,战斗力也要打问号。然而曹爽放下了武器,希望司马懿能让他当个“富家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