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八大姓”,后来又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而演化出了成千上万的姓氏。
可以说中国人对姓氏的认可程度,绝对超过其他国家的人,毕竟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早已经将姓氏当成了一种民族瑰宝。
据统计我国比较常见的姓氏大约有一千个左右,除了大家熟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之外,还有复姓、多字姓等等。
如果你周围有这个姓氏,那他很可能不是“炎黄子孙”,而是“波斯人”后代,有伊朗人的血统。
一、什么是“炎黄子孙”
谈起这个话题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两位中华文化初祖。他们作为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开辟了华夏姓氏的先河,炎黄分别代指炎帝和黄帝,由于他们是中原文化的创始人,所以在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华夏儿女的老祖宗。
据史料记载炎帝和黄帝出自同一个部落,但后来炎帝自立门户,黄帝为了统一华夏,所以率领军队打败了炎帝,至此炎帝归附于黄帝,进而形成了“华夏族”。
按照姓氏起源和宗族血统关系来看,华夏族一般都代指汉族,除此之外的其他姓氏,可能都属于少数民族。
二、古代的安息国
安息国又名阿萨息斯王朝,一般代指帕提亚帝国。安息国又名阿萨息斯王朝,一般代指帕提亚帝国。
作为可以和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的强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不容小觑。而安息国的母国则是波斯。
安息国由于和当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贸易往来,所以将丝绸之路称为“财富之路”。由于安息国十分重视和汉朝的交往,所以汉朝的文化在也逐渐传入安息国。
当时,安息国的太子厌倦了权力游戏,所以转而投入了佛祖的怀抱中,由于安息国十分重视宗教信仰,所以出家后的安息国王子,俨然成为了子民们爱戴的高僧。
后来他由于对汉文化极为感兴趣,便带着几名侍从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了汉朝,并且在当时的洛阳安家了。
安息国的宗教信仰有一些特殊,这个国家的出家人可以娶妻生子。所以这位安息国王子便娶了一位中国妻子,而且还改姓为“安”,洛阳的老百姓则称他们为“安帕提亚氏”。
就这样安息国的王子及其后代,便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并世代居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随着时间发展他们的姓氏逐渐固定了下来,史称“安氏”,也叫“安氏正宗”。
现在我国依然有安姓后人,只不过他们的祖先是来自波斯的安息国。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汉朝时期有一部分人,都将自己的姓氏改为了“安”,这其中满族人比较多。
除此之外唐代的安禄山,原本是中康国人后裔,但却随继父姓改为“安”,只不过现在姓安的人比较少而已,但却真实存在。
可见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你是安姓,那么就不是炎黄子孙了,毕竟祖先是波斯人,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不断融合,安氏后人也逐渐融入了华夏大家庭,所以从笼统意义上来讲,他们也应该是炎黄子孙。
三、《百家姓》中的安氏
其实,安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曾经在旧的《百家姓》中排在第79位,按照位次排名来看,绝对算得上一个大姓。
而在《百家姓》中,这个姓则排到了第110位。据统计人口数量约为170万,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辽宁等地,其中河北为安姓第一大省。但现在早已经分不清楚,哪些人是波斯人后裔,哪些人是后来改姓。
不过由于遗传基因的影响,一些安姓男子的体貌特征,却依然保留着波斯人的感觉。
例如,他们浓眉、大眼、高鼻梁,而且还有络腮胡子,一看就和传统的东方人有差别,这类人的祖先应该就是波斯人,反观看起来和中国人没有二样的安姓后人,则极有可能是改姓或同化了。
结 语
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安姓作为一个舶来姓氏,最早是生活在波斯境内的安息帝国人,在我国留下的后代。
作为一个外国姓氏后但来却被汉化了,原因其实就是强大的华夏文明,正在影响着其他文明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