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中国的用人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从最初的“任人唯亲”到后来的征辟察举,再到世家大族的把控,最终演变为科举制度的出现。这一历史进程表明我国用人制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逐渐趋向科学化。科举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是古代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然而,明朝以来,由于统治者对考生要求写“八股文”,科举制度逐渐变得僵化。《儒林外史》等作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负面一面。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底层读书人提供了向上攀爬的机会,但却让全国无数读书人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尤其在明朝后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受到限制,局限在四书五经中,导致考生竞争更为激烈。为了取得功名,读书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等典故形容其刻苦。然而,尽管准备充分,机会却是可遇不可求。科举考试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三年才举办一次,一次未中,需等三年后再战。《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在举人之前深陷贫困,即便是最基本的“院试”也未能通过。
然而,范进的命运在中举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中举并未立即担任实际官职,而当时的举人也只能担任八九品小官,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名人的拜访,如张乡绅,甚至他岳父胡屠户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范进中举的主考官是周学道,一个曾是同窗的官员,看到范进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于是“送”给他这个功名。然而,范进的命运却再次起了变故,导致他守孝三年后才能参加会试,而会试的主考官依然是周学道。在周学道的帮助下,范进最终考中了进士,成为一名京官。几年后,他更是升任山东学道,掌管科举考试,最终调回京城成为正四品通政。
综合分析:范进始终是一个相对单纯的人,大器晚成的人生也为人称颂。他在中举之前坚守理想,顽强备考,对周围人的嘲讽置之不理。直至中举后,周遭的人们开始巴结他,周学道的帮助更是为他的逆袭提供了关键的支持。科举考试不仅改变了范进周围人的态度,也实现了他自己的抱负。尽管范进最终仅担任短暂官职,但科举考试给他的人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结:范进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巨大影响。科举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虽然带来了机会,但也让读书人面临巨大的竞争和压力。范进通过顽强努力,在中举后成功逆袭,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底层读书人有了向上攀爬的机会,也使整个社会更加公平。然而,科举制度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八股文”的困扰和对考试范围的限制。范进的故事呼应着科举制度的利弊,同时也勾勒出一个个读书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奋斗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