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一理
7月的四川泸州,高温闷热。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93名选手在此展开了激烈角逐。在木作文物修复师指尖下,木材的生命被再次延续,文物中蕴含的“古建记忆”也正在被重新解读。
“干了一辈子的事情得到了认可,对我来说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案台前,来自四川的毛云在一众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凭借自己多年打磨出的精湛技艺,在今年的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中夺得二等奖。赛后,回顾当时的比赛,57岁的毛云透露,他曾花了20个夜晚挑灯夜战。
毛云
57岁在职备战比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量材致用、因工择器,是木匠之“道”。在热火朝天的木作赛场,路人眼里的“怪物件”,却是工匠们视如拱璧的宝贝。经过不断调试、千锤百炼的自制工具,既贴合个人习惯,又凝聚着匠道的智慧。
“比赛项目是墩接一根木柱,一攒一斗两升麻叶拱,它是属于众多斗拱样式的其中一种做法,做这个一斗两升麻叶拱,就要牵扯到木工的基本功,对这个斗拱的认知,还有雕刻,都有所考量。”毛云表示,在此次比赛中,他还进行了浮雕的展示,而浮雕中雕刻面积较小的三幅云构件,其凹凸的程度也在考核中至关重要。
为了这场“大考”,他铆足了劲。
虽说考试内容就是毛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技艺,但也许是源自心中对这门手艺的热爱,毛云渴望能有最好的呈现效果。他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后复习至夜里11点,这样的学习模式,他在赛前坚持了20天。
“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比赛中,毛云在即使遇到木材出现裂纹的情况下,仍旧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化险为夷,最终在该项目四川选手中获得最好成绩。毛云说,这份职业他已从事数十年,愿意为木作修复事业持续学习。
毛云作品
一辈子用心干一件事
木作文物修复师面对一件文物时,第一步不是上手修复,而是变身“历史解读者”。他们要翻阅大量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理清文物的“前世今生”:它形成于哪个年代?形成之后又经过了哪几次修复?它的营造和修复工艺又是怎样的?
“要喜欢这个行当才能深耕下去。”毛云告诉记者,就算平时没有人监督,他也乐意去学习,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要多总结。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是没有把图纸看清楚吗?这些都需要总结。”此外,在聊天中,毛云向记者推荐起了《梁思成全集》,那是他经常翻阅的书籍。
“我16岁开始做木工,2006年转行古建筑。”与木作打交道的日子,占据了毛云相当长的岁月。然而,这些年辗转过那么多工地,毛云发现,从事这份行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见。怎么才能更好地传承技艺,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之美?这是毛云近些年来致力于做的事情。因此,能够站在国家级比赛的现场展现风采,他感觉自己“责任重大”。
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