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的科举制度,影响可是十分广泛,一度还传到了外国。然而在宋朝时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去参加科举考试,本来可以一鸣惊人、位列第一,但宋仁宗在看到王安石的试卷之后,却非常生气,随即就把王安石降到了第四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说起来王安石的出身非常好,他的父亲王益是临江军判官,母亲吴夫人出身高门大户,知识非常渊博。在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王安石从小就非常聪明,展现出了过人之姿。而且他学东西非常快,更重要的是,小小年纪的他就可以做到过目不忘,这让街坊邻居都称他为“神童”!
一般情况下,被称为“神童”的孩子都非常地骄傲自豪。但王安石却是一个例外,因为,那时的他已经开始跟随父亲游历各地,去体察民情了!这样一看,妥妥的是父母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游历的路上,王安石看到了在现实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残酷,觉得他们过得都非常艰难。那时,在他的心底,就已经萌发了要拯救百姓于水火中的雄心壮志。
为了这个目标,相较之前,王安石开始更加勤奋努力的用功读书。因为王安石深知,只有当了官,才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为百姓请命!
后来在王安石16岁的时候,他就凭借着自己写的一手好文章与曾巩结交。
之后,曾巩成为了欧阳修的门下,于是他把王安石的文章拿给了欧阳修,欧阳修看后,也是连连赞叹,称王安石是一个“好苗子!”
而21岁的王安石也没有辜负欧阳修发期望,在科举考试中大放异彩,成为了今科状元。
但是在当时,考生的名次最终还是得皇帝来决定,考官所排的名次只能是作为皇帝的一个参考。
而这次科举考试也是一样,按照惯例,考官就把前几名的试卷交到了仁宗的手上,请仁宗过目。
但考官没想到的是,仁宗在看完王安石的文章之后,非常生气,差点将考官削职了,这是为什么呢?
亲爱的读者,作者收入微薄,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您的理解就是作者最大的动力!
原来,王安石在文章中写道:“孺子其朋”。这四个字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句话是周公对周成王的教导:“孩子啊,以后和大臣打交道时一定要真心实意,把他们当做朋友相处!”
所以说,这句话是长辈对晚辈的告诫。而王安石却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这句话,这让仁宗误以为王安石在教导他要把大臣当做朋友一样看待。
再说的直接点,就是王安石的主次颠倒了,他把自己放在了长辈的位置上,把仁宗放在了晚辈的位子上。
如果笔者是仁宗,笔者也不会惯着王安石。自己都是皇帝了,还需要听你的教导吗?
以至于仁宗在主考官面前训斥:“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状元!”
仁宗生气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只能说王安石有一点自大了!
最后,仁宗就把王安石降为了第四名,而当时本来在后面的杨寘却成为了状元!
可以说王安石的人生也是有一些倒霉的成分所在的,本来这个状元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就因为这一句话,成为了第四名。所以有时候天赋固然重要,但运气也是不可或缺的。
不过面对这样的事情,从小就被称为“神童”的王安石却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一面。即使失去了状元的身份,他也并没有气馁。如果是一个普通人与状元失之交臂,那肯定会怨天尤人,痛苦不堪!
但王安石反而很坦然的接受了这一切。虽说只有第四名,但朝廷依旧让王安石担任了淮南的节度使。
令人意外的是,任期满了之后,王安石却放弃了京试,到地方上当知县去了!
欧阳修非常欣赏王安石的才学,他实在是不忍心这样的好苗子在地方上做官,于是就举荐他在京城做官,就连当朝宰相也曾想越级向仁宗推荐王安石,只是王安石本人却不同意,他认为越级之风本来就是不可取的,这个头同样不能从他这开!
然而上文也提到,王安石年少时期就想做官为百姓谋福利,所以他是真心拒绝欧阳修的好意吗?其实不是的,在王安石看来,当今皇帝连“孺子其朋”四个字都接受不了?何谈其他呢?
所以,王安石认为,在京城做官,还不如到地方上呢!后来,他就一直在地方上做官,在看遍人间百态之后,实在是受不了了,就在述职的时候向仁宗递交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也就是自己的变法主张。
如果仁宗是一个开明的人,那王安石必定就是那时的状元!但结果显然易见,仁宗果断拒绝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按照一个国家来说,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如果这个主张被皇帝驳回,王安石一个地方上没权没势的小官也就什么都做不了。所以,王安石只能等,等一个开明君主的到来。
幸运的是,王安石终究还是等到了,宋神宗的上位,为王安石变法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的地位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本来是状元的王安石就因为四个字“孺子其朋”遗憾成为了第四名。那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
《宋史》
《尚书》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