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相信大多数读者对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这段台词印象深刻,这就是金庸笔下明教徒的真实告白。小说中,明教经常和官府作对,因而长期受到朝廷压制,故而教徒们行事诡秘、偏激,江湖中人对其知之甚少,故视其为“魔教”。“六大派围攻明教光明顶”是《倚天屠龙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许很多人认为“明教”、“光明顶”等是金庸先生虚构出来的东西,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明教”这种宗教,而且明教的总舵“光明顶”就在中国的浙江与安徽的交界处。
《倚天屠龙记》六大派围攻光明顶
明教正式的名字叫“摩尼教”,这种宗教起源于公元3世纪的古波斯安息王朝,是在公元240年,一位叫摩尼的人创立的。他在24岁的时候,结合流行在中亚的“祆(xiān)教”和基督教创建了“摩尼教”。祆教就是中国史书上所说的“拜火教”,拜火教很早就在西域传播。摩尼教虽然创建得晚,但是传播速度很快,在公元300年左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向西传播到北非、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在东方以中亚的乌浒水(今阿姆河)流域为传播中心,结合佛教,传播到中国的新疆地区。
到了唐代,摩尼教已经传播到中国沿海地区。延载元年(694)波斯国人拂多诞(侍法者)持摩尼教《二宗经》来到中国,并且受到武则天的接见,女皇准许摩尼教在中原地区公开建寺传教,摩尼教得到官方认可,可以公开传播。虽然在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曾经严禁过摩尼教,但是不久摩尼教被回鹘汗国立为国教,在安史之乱中,回鹘帮助唐朝平定叛乱有功,摩尼教徒借回鹘的支持,又得以在华传教。
新疆发现的回鹘文摩尼教经文残片
传到中原地区的摩尼教为了更好的被中国底层百姓接受,往往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影响巨大的佛教相结合传播。虽然已经与波斯本土的摩尼教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主要的教义“二宗三际论”没有发生变化。“二宗”指世界只有两个对立的王国,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三际是指世界发展的三个过程:即初际(过去)、中际(现在)和后际(将来)。在光明或善的王国里充满着爱、信、忠实、崇高、贤明、智慧等德性,主宰这个王国的最高神是大明尊。在黑暗的王国里,弥漫着愚痴、淫欲、自大、破坏、死亡、狂惑等罪愆。世界的发展就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斗争过程,在最终的后际(将来)光明必将战胜黑暗。
安徽合肥市淮河路明教寺
在摩尼教传入中国后被称为明教或者牟尼教,由于和道教结合得深,往往尊张角为教祖,敬称为“牟尼”或“明尊”。明教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明教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将战胜黑暗力量,这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有矛盾,因此明教历来被朝廷限制打压。中国的淮南、两浙、江西、福建等地,在明朝以前由于远离统治中心,是明教发展的核心地区。在古代每当统治阶级腐败黑暗,人民活不下去的时候,明教就会号召人民揭竿而起,和黑暗的朝廷战斗。
影视剧照陈硕真形象
唐高宗当上皇帝不久,传播到中国的明教就和唐王朝展开了第一次较量。这一年睦州清溪县(今浙江淳安和安徽歙县一带)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朝廷不但不开仓赈粮,还照样征收各种赋税,导致民不聊生,百姓卖儿鬻女,饿殍遍野。一位在地主家帮工的女子陈硕真不忍心看着乡亲们被活活饿死,不顾自己的安危,偷偷打开了东家的粮仓救济灾民,结果被东家发现,被打得死去活来。众乡亲自发组织起来,冲入关押陈硕真的柴房,将其救出。为逃避官兵的搜捕,陈硕真和乡亲们逃入歙州、杭州、睦州三地交界处昱岭关的覆船山(主峰搁船尖)。
覆船山也称铁围山,这里四周陡峭的山峰环绕,十道连续的自然岩壁,好似屹立千年的石门群,道道气势非凡。传说这里就是陈硕真成仙的地方,如今还有仙姑娘娘的民间信仰以及“石门九不关,只出仙人不出官”地传说。陈硕真在覆船山之中养伤期间,觉得只有推翻朝廷,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于是在道教徒(阁皂宗)和秘密宗教(正在南方暗中传播的摩尼教)信徒以及妹夫章叔胤的帮助下,成立了火凤社,陈硕真号称赤天圣母。方圆百里的老百姓对陈硕真帮助大家谋幸福的说法深信不疑,对她顶礼膜拜,很快火凤社就发展了几千信众。
搁船尖
653年十月初,陈硕真带领信徒聚集在覆船山主峰搁船尖云心寺宣布起义。她自称为“文佳皇帝”,仿照唐朝官制建立了政权,任命妹夫章叔胤为仆射,总管各项事宜。起义军很快发展为几万人,并且迅速攻占了浙东。唐朝廷震惊,派精锐部队剿灭起义军。11月底,起义失败,“文佳皇帝”陈硕真及仆射章叔胤在覆船山被俘,最后英勇就义。当地百姓不肯相信陈硕真已死,他们编造了一个传说,陈硕真在危难时,被凤凰救走,羽化成仙。现在十门九不锁的第二门有“凤凰涅盘石”,传说就是陈硕真羽化成仙之地。此外还留下“天子基”(十门九不锁)与“万年楼”(万年螺)等神秘遗迹。虽然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明教却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视起义军的巢穴覆船山为明教的总舵,主峰搁船尖就是明教的圣地“光明顶”。
到了公元10世纪,西方以及波斯和西域的摩尼教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双重打击下已经逐渐消失,唯有中土明教虽然被朝廷禁止、打压,却还在暗中秘密传播。
搁船尖十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
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喜欢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专门搜刮东南民间的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睦州清溪县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搜刮的地区,当地官员层层加码趁机榨取百姓的血汗,很多百姓被逼死,一时民怨沸腾。1120年十月初九,清溪人方腊假托“得天符牒”,任明教教主,自称“圣公”,率领农民再次在覆船山帮源峒起义。方腊在六甲岭上设置完整的“五府六部”,首次组建了明教社会。很多明教徒参加义军,在鼎盛时期有百万之众,他们攻占浙江、安徽的几十座州县,连杭州城都被起义军攻占。北宋朝廷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才将方腊起义平定下去。
搁船尖山脚下的村庄
至于参与过方腊起义的明教教徒,则继续在南方秘密发展。一直到元末农民起义,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故事后来被金庸先生写成《倚天屠龙记》,化身为反抗元朝暴政的明教众位侠客高人。身为浙江人的金庸先生,对于“搁船尖”、“邦源洞”、“覆船山”等明教相关的传说和历史再熟悉不过,这些成为《倚天屠龙记》最好的创作素材,只不过小说中将明教的圣地“光明顶”从浙江临安与安徽黄山歙县接壤处,搬到了西部的昆仑山。正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朱元璋建立明朝确实有明教的帮助因素,只不过明朝建立后,明教马上成为朝廷明令禁止的异端信仰,除了国号“大明”似乎和明教还有一丝联系外,一切与明教有牵连的事物都被更改抹去。明教只得以更隐蔽、更秘密的形式开展活动,经过300多年持续的打压,明教最后完全融入佛教、道教之中,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搁船明教总坛遗址
虽然史书中没有朱元璋与明教有关的任何证据,但是在浙皖交界的六甲灵山一带有很多关于朱元璋与明教的传说。相传朱元璋刚在凤阳起兵时,被元兵打败后逃至搁船尖的慧照寺,隐姓埋名当了和尚,后结交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仁人志士,屯兵搁船尖的千亩田和高山草甸,再次起兵反元,才建立大明王朝。在起兵时,朱元璋与刘伯温在六甲岭四十八塘埋下“十八缸金、十八缸银”的宝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教在安徽合肥创立了大明寺,朱元璋赠“天开神坛”、“与国同休”、“圣德光天“等匾,从而使明教总舵搁船尖扬名天下。
现在当地政府以搁船尖是明教唯一的总舵遗址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出搁船尖“十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等自然景观以及“朝拜日、夕拜月”的浙西明教文化历史内涵,开发出“禅门十关”、“邦源洞”、“九重天门宫”、“高山草甸”、“大光明顶”以及情人谷七夕庙会、六甲麻绣、睦剧等和明教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搁船尖景区不仅是金庸迷们探讨《金学》的好平台,也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和休闲旅游者的好去处。“探寻明教三段起义的总舵,揭秘一代帝王的发家历史”,搁船尖已成为东南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