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在赶走刘健谢迁之后,终于找到一个得力的助手可以帮他,这终于完成了他对自由的梦想,于是需要皇帝阅览的奏折开始由刘瑾代阅,朱厚照呢?他要做一件大事。
明朝皇帝的居所叫乾清宫,一般的皇帝都要住在里面,但是朱厚照一点都不喜欢这里,在他的眼里,乾清宫是一个笼子,束缚着他的心灵,在前面,是大臣们聒噪的三大殿,后面是他不想见的夏皇后居所。同时,这是皇帝的私寝圣地,一般除了侍卫,太监和宫女皇亲之外几乎不准外人进入,这不符合朱厚照平易近人,爱结交朋友或者玩伴的性格,他要搬家。
搬到哪里去呢?明朝不像清朝,有那么多的好去处,什么畅春园,圆明园避暑山庄,这在明代是不允许的,所以除了南海子这种皇家猎场,明朝皇帝没什么行宫别院,于是朱厚照选择住在豹房并扩建它。
豹房是什么呢?就在皇宫的西华门外有一片太掖池,太掖池的西南岸应该就是朱厚照豹房的所在地,宏观上讲,依然在皇宫之内。豹房原来是为皇家养一些猛兽的地方,比如哪个国家又进贡了什么奇怪的动物就放在这里,供皇帝大臣随时欣赏。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朱厚照会选择和动物住在一起,事实上朱厚照搬进来的时候这里已经没有动物了,它更多的像是皇家娱乐的地方而存在,所以朱厚照喜欢这里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把他扩建,从此以后,一直到死,朱厚照就住在这里。明朝的政治中枢实际上也从皇宫中心搬到了豹房。
所以豹房实际上也只是一个离内廷很近的别宫,在这里,朱厚照可以不再受到宫中的拘束,除了按时上朝之外,他可以在豹房批阅奏章,闲暇的时候就发展一点自己的兴趣。他对音乐很有领悟力,于是从宫中找了个乐工臧贤,让他召集了几百个乐艺精通者,组成一个庞大的乐队,时常演练戏曲。朱厚照还自己作曲,曾经亲自写过一首曲子叫《杀边乐》,后来的明代教坊司一直传习了很久。
朱厚照的兴趣过于广泛,几乎只要和皇帝这个职业无关的他都有兴趣,有些甚至非常的另类,比如他有时候喜欢和一些动物搏斗,往往是自己亲身上场,也不管对方是猛虎还是豹子,都能坚持上场,即便有时候被抓伤自己也毫不在意。他还比较好酒,经常和几个近臣一起晚宴,大家也没什么尊卑之分,就像几个好朋友一样在一起吃酒说笑话,喝的多了,有时候就互相枕着睡着了,第二天一大早继续被叫起来上朝。朱厚照对皇后和皇妃出奇的冷淡,基本在搬到豹房后就很少和她们来往了,所以临幸女人往往也在豹房,他没有其他的妻子,这些女人往往来自于宫外的进献。他还喜欢研究佛经,并学习梵文,请高僧甚至西藏的喇嘛到豹房来为其讲解,也算是虚心求教了。
基本上,虽然朱厚照依旧在上朝和批阅部分奏折,但是在发展这么多兴趣的同时,是没有能力再全心的处理所有国家大事的(不像某大清皇帝天文地理数学外语什么都学外加打猎还有人夸耀勤政),于是很自然,拥有代理批红权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就可以帮他批阅他没时间批完的奏折。
但是不管怎么样,从发展的角度看,明朝的政治体制正在逐步的向文官制度转变,也就是所谓的文官阶层更多的充当政府角色,而皇帝的行政权力在逐步缩小。然而刘瑾的出现,客观上讲,是对明代政府体制这种转变趋向的一种震荡和破坏。朱厚照这样做,其实是让君权得到了发挥,来限制文官的权力,也就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过程。好在这种破坏并没有经历太久,从政变那天算起到刘瑾被处死,仅仅维持了三年零十个月,而明朝再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一百一十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刘瑾获得权力之后,延续了那场政变的余波,出于他本意也好,出于朱厚照的意图也好,反正他是费劲心思试图给当年参与诛杀他们的文官们一点惩罚。正德二年三月,以朱厚照的名义颁布了一条圣旨,宣布以刘健,谢迁为首的五十六名文臣和宦官的罪名,指责他们大臣与宦官相交结,结成党羽,试图伤害“善类”,这个“善类”自然是指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其实坦白的说,我看到有人在写书时说刘瑾在故意诬陷的时候有点不以为然,因为说实话,这些人确实在当时有内外交结准备绕过皇帝直接诛杀内廷宦官的计划,刘瑾这个罪名安的倒也不冤,只是把自己称为善类就恶心了一点了,政治斗争,两边都未必是好人,成功者就叫自己是善类,失败的那方就只能被称为奸党了,刘瑾也许没想到自己以后也会享受到这种待遇的。
在处理了自己的敌人之后,刘瑾也意识到自己作为对国家政策有相当大影响力的人物,不能不搞出点出色的政绩,于是他开始努力以他的理解来改善这个国家,首先是贪污问题,那个时代最大的大贪官其实就是刘瑾他自己,但是刘太监可能觉得自己贪点也许对国家没什么影响,关键是要抑制整个国家的腐败(这种思维我们应该说他是高尚呢还是自私呢,呵呵),于是出台了很多治贪计划,比如把刑法改严,明在经过明初所谓的乱世用重典之后,就在临死前将国家的刑法改的非常宽松,而其后的皇帝对贪污的惩罚越变越松,刘瑾觉得有必要加重对贪污的处罚。他曾经对很多不守规矩的官员进行过罚米,正德四年,他发现太监杨镇去南京买龙衣时候,私自勒索地方官收取贿银,于是立即向司法部门揭发了这件事情,命令把杨镇交给南京三法司治罪。
事实上刘瑾的时代,在他的主导下,曾进行过一场改革,改革的范围包括各个部门,光吏,户,兵三部,改革就涉及到78项。比如刘瑾觉得,为了防止有裙带关系和亲人受贿,两广,南直隶,浙江这些富省的官员不能由邻省的人担任,同样的道理,漕运御史不能由江南人担任。再比如,中央政府对地方钱粮的查盘一直不怎么详细,刘瑾决定将派遣户部官员到各地去查盘库存钱粮这一临时性措施,改成经常性制度。再比如,严禁商人私叛夹带官盐和禁止商人在支盐时用空文虚引。还有重新派人丈量屯田,以及设置内行厂牵制东西厂的权力,这些改革是否有益,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分析,但是在刘瑾倒台之后,习惯于一刀切的明朝大臣们认为这个奸贼搞的东西一定是不好的,所以全部撤消了。
明朝的大臣们是绝对不愿意看到一个太监可以对国家大事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从内心底是鄙视太监的,觉得只要太监有权,就必定是祸国殃民的料,这种思维在后来的史书记载中就有体现,不光是后来,当时明朝的大臣有怨气的就有不少,弹劾的奏章一直没断,不过说的还是比较委婉,终于有一天,一场大冲突爆发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