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鎧
编辑|刺猬
游牧民族可用于交换的物资十分有限,要想发展贸易获得都更多的物资就需要与中原王朝和平相处,换取互市和赐贡,将利益最大化。
当然,唐朝更愿意回纥汗国能够在漠北草原保持稳定的统治,漠北的混乱加剧唐朝北部边防的负担,这也是回纥与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虽有矛盾但整体和平共处的基础。
对回纥汗国而言,不需要战争就可保持稳定的财富收入,昂贵的丝绸以及其他贸易品流经回纥境内,回纥与唐的和平关系下利远大于弊。
保护草原丝路,维护汗国经济命脉就是维护汗国的统治。因此,回纥汗国积极主动参与到草原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唐朝丝织业发展提供的商业动力
回纥汗国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能够有大发展的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优良的环境因素。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温暖期,持续时间较长。
唐代在气候优势之下能够大量的植桑养蚕,为回纥汗国提供数量巨大的丝织品以供应贸易需求。
同时,良好的气候环境就使得原本靠天吃饭的游牧民族不必因为自然环境灾害频繁南下侵略抢夺粮食和生活必需品。
游牧政权的稳定统治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南方的唐朝关系也能更加和谐,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愈加紧密。
竺可桢等老一辈学者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一文中就对中国五千年来的冷暖期及气候波动进行了分析,利用雨量与温度来推测气温的变化,隋唐温暖期这一说法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学者们通过物候变化等方式分析出唐代的年均温比现代高1℃左右,气候纬度北移1°左右的结论。
更得出公元630年到834年这二百多年是近三千年来历史最长的多雨期,气候比以往更加湿润的结论。
温暖期时,雨量丰沛,草场恢复,水系扩张,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
水利事业也更加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稳定。农牧业分界线北移,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的缓冲地带范围扩大,游牧民族的游牧范围和生存空间扩大,减缓了与中原军事冲突的频率。
因此游牧民族的阶段性南下及其南迁的幅度都与气候的周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存在着大体相同的共振关系。
温暖的气候环境有利于较高纬度北方草原的游牧环境,减少气候严寒导致雪灾造成草原上的牲畜的骤然死亡。
而在草原以南的唐朝与回纥边境,农牧业的分界线不断北移,农牧的交错过渡地带范围扩大,唐代的半农半牧与牧区的分界基本上是以阴山、居延海一线为界。
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北移,尤其是水稻、桑蚕这些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的农作物种植北界向高纬度移动。
河南道、河北道仍旧是唐朝桑蚕的传统产区,但唐代桑蚕业种植地区扩大,基本囊括了境内的各道。
气候温暖湿润,与回纥汗国最为接近的河西地区和西域等地湿度增加,风沙减小,也达到了“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景象,桑蚕丝织业兴旺发达。
就连河西地区也成为了唐朝桑蚕产地之一,这在今天的气候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
河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要道,不仅仅是商队的补给和驻扎地,更是物资产地和互市贸易的集散地,大大便捷了丝绸的转运。
绢马贸易不少是设在陇右朔方一带,中受降城和西受降城是参天可汗道入长安的必经之地,唐朝与回纥经常互市于此。
最著名的“丝绸商人”粟特人也聚居于河西的绿洲之地,这里是通往丝绸之路的要道。
河西走廊上的凉州居住着大量粟特人,贸易活动足迹遍布蒙古高原、欧亚草原,来自中原王朝的不少丝绸正是经粟特人之手,转卖到西方世界。
河西既是丝绸从中国去往西方的重要通道,又是以贩卖丝绸而闻名的粟特商人在中国的主要聚居地。
当时河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都能够满足养蚕和丝织业的发展,草原丝绸之路也由此经过,也可以推断,回纥汗国境内的丝织品有可能由河西本地出产。
河西地区出产丝织品为边塞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的丝绸从这里达到回纥汗国,通过草原丝绸之路继续西行。
另外,促使唐朝能够长期支付大量丝绸作为笼络回纥的手段就是因为唐朝实行租庸调赋的役制度。
这也保证了唐朝对于丝织业的支持和丝绸产量供应的可持续性,为草原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最为根本的物质基础。
绢马贸易与和亲赐贡获取的丝织品资源
安史之乱前唐朝的马政发达,因为长期战争使得唐朝利用河西等地优良马场蓄养了大量的马匹。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马政荒废,“国马尽没,监牧使与七马坊名额皆废”,内忧外患不断,因此与回纥以丝绸换马匹就成为唐朝扩充军备安定政权以及安抚回纥的有效手段。
回纥汗国对于唐朝的丝绸有着更多的渴望,二者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利益共同体,因此绢马贸易能够持续多年。
从唐肃宗开始,大批的丝绸流入回纥汗国。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为表示感谢,同时也为获得急需的战马与回纥汗国开始了数量巨大的绢马贸易。
“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绢帛百余万匹”。
如果“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的数量来计算,唐朝一年就有四百万匹绢运输到回纥汗国,这个数额在大机器生产实现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虽然也有一些专家考证这个数字是否详实,但每年一两万匹马来唐的数据应该还是比较准确的,输出的丝绸也每年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匹。
唐敬宗时,曾赐予回纥可汗与太和公主“国信十二车”,文宗时也大量赏赐丝绸以抵偿马价,“以绢二十三万匹赐回纥以充马价”。
回纥人以朝贡者的身份来到长安,唐朝用赐贡的方式将大批的丝绸赐给回纥,除了马匹的贸易互换,安史之乱后唐与回纥多次进行和亲。
从敦煌王李承寀娶回纥毗伽公主后,唐王朝共将四位公主嫁予回纥,其中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均为皇室正统公主出身。
这在以往的和亲中是非常罕见的,足以见得唐朝对与回纥汗国关系的重视,每次和亲唐王朝都会陪嫁大量的丝绸。
从西汉开启和亲后,“给缯絮食物”基本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和亲的定制。
宁国公主嫁予葛勒可汗时,唐赏赐给回纥大量的金银器、衣服以及丝绸。
又因回纥平乱有功,甚至约定“岁送绢两万匹”。仆固之女于大历四年被册封为崇徽公主嫁予回纥登里可汗,代宗送两万匹缯作为崇徽公主的陪嫁。
德宗时,回纥来唐求婚,唐答应将咸安公主嫁予回纥可汗,并赠绢五万匹。除了唐朝官方给予的陪嫁和赏赐之外,唐朝前往回纥的送亲使团以及回纥来唐的使者也会私下进行丝绸贸易。
咸安公主出嫁时,“前后使回纥者,多私赍缯絮,蕃中市马回以规利”,唐使趁机将丝织物私带出境卖与回纥,从中获利。
对于来唐的使团商人,唐朝通常都十分大方,“赐以金帛遣还,皆住而馆之,率以为常。”,成为常态,此后唐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十分沉重。
因此回纥每次来到中原接亲都携带大量的使团,迎接咸安和太和公主的使团都达到数千人,其中一部分人被允许入京,可以得到大量的赏赐,其余人可以到边境进行互市贸易。
总之,仅通过和亲一项,利用来往中原的机会,回纥通过赏赐和贸易都可以从唐得到数额不菲的丝织品。
私市的繁荣已经对唐朝官方产生了冲击,因此唐朝颁布了限制私市售卖的政令,“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自外并不得交易,其官市者,两分练,一分蕃彩”。
这一时期丝绸的价值堪比黄金,“六世纪的东罗马,远低于黑市的官方规定的丝绸价格仍然高达每盎司6至24个金宝石,即每匹1至4公斤黄金”。
根据唐朝货币的价值,一两黄金等于十两白银,一两白银相当于一匹绢的价值,而唐朝与回纥在绢马贸易之中丝绸的交换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
回纥人从中赚取的差价达数百倍,即使中间还有其他的商人获利,但回纥人和粟特商人仍然赚取相当丰厚的利润。
维护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和助唐消除内乱,维护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