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俗话说: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自古以来,大臣都会在临死之际向皇帝吐露自己的心声,而兵仙
韩信
也不例外。
在长乐宫内,韩信面对萧何和吕后的处决,脸上并没有慌乱,而是淡淡的说出了一句令吕后和萧何都为之胆寒的一句话。
他究竟说了什么?
韩信被杀前的政治背景
汉王朝建立之初,刘邦虽有了九五之尊之身,但这个黄帝可真没那么好当,虽说你当了皇帝之后是要啥有啥,可下面虎视眈眈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作为皇帝,刘邦不仅要治理整个天下还要笼络人心,如果稍有不慎,就会爆发你想象不到的危机,毕竟秦朝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可历代的君王似乎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
猜忌之心,
于是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时候,韩信就已经被刘邦列入死亡名单里面了。
因为韩信为自己的死早在
彭城之战
就埋下了伏笔。
在楚汉之争的途中,刘邦和项羽爆发一场规模宏大的彭城之战。此次战役刘邦的惨败让那些臣服刘邦的诸侯国相继叛离,为了平定叛乱,刘邦就派韩信北上平返。
俗话说: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韩信被世人称为兵仙也是不无道理的,在接到刘邦命令之后的韩信,随即亲自带兵北上平返。
可就在这时,韩信却犯了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他平定完叛乱之后,
想借此机会请求刘邦封他为
假齐王。
“假齐王”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名衔而已,并没有实质性权利,而韩信此做法只是为了借用这个的一个名来震慑北方这些叛乱的人。
但刘邦可不这么想,毕竟君王的猜忌之心是很可怕的,哪怕是韩信这样一位赫赫战功的将军也不免被刘邦猜忌,此时的刘邦心里估计在想:
“韩信这小子是不是也想叛变?”
但后来多亏张良的分析,这才让刘邦稍稍放心了一点。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却在刘邦的心中留下祸根始终过不去,虽说刘邦带兵打仗确实有一套,但也正因为这种原因才会让刘邦对韩信处处提防。
所以,在刘邦建立起西汉王朝之后,虽然给韩信封了异姓王,可没过多久却罢免了他的兵权,直接让韩信成为了一个
“光杆司令”
而刘邦这么做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江山稳如泰山,当然,刘邦也不例外。
即便韩信有在高的军事才能,但
“功高盖主”
这样的事情是绝大多数皇帝都容忍不了了,所以从韩信开始带兵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已经注定了他那悲惨的结局。
看到这肯定有人会说到:
“韩信的死不是吕后一手制造的吗?那和刘邦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这么想的话,那么你对帝王之术还不是太了解。
世人都说是韩信寓意谋反,所以才会被吕后和萧何骗到长乐宫杀害,
但真实原因真的如世人所说的一样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韩信之死的谜题最终解开了吗?
我们都知道,韩信的确是一个名将,但是在汉初,分量和韩信差不多乃至比他还要高的将军并不在少数,可这些人却都得以善终,而唯独韩信却死于非命。
对于韩信之死,很多人都说是吕后一手造成的,毕竟史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
但别忘了,史书的编撰人可是汉王朝的
班固。
此人可谓是刘邦的忠实粉丝,肯定不会在史书上记载老板负面的东西,而史书上要记载些什么东西还真是刘邦个人决定的。
所以韩信的死,我们只要稍微想一下就可以知道,如果没有汉高祖刘邦的授权,区区一个皇后怎么会有胆量处死一个功臣。
如果说吕后要是没有刘邦的授权,我想肯定不会就这么果断的将韩信处死。
而刘邦杀韩信的原因无外乎两种,
第一种就是
功高盖主。
在真实的历史中,韩信的确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带兵打仗确实有一套,而且在军中的威望也是非常高的。
按理说,将军如果能做到这种地步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了,但就是这种典范却引起了刘邦的不满。
因为刘邦害怕,他害怕如果有一天韩信拥兵自立,
那自己这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瞬间就土崩瓦解,
这也是刘邦杀韩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第二种原因其实就比较直白了,那就是在上文中提到的韩信想封为“假齐王”之事。
就是这样事让刘邦非常无奈同时又非常愤怒,因为在当时,介于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不得已不用他,但是这个王,刘邦也是在是不想封。
而这就形成了一种要挟的态度,就好像是
“你不封我为王,那你日后可就得小心点”
的意思。
这就触犯了刘邦的大忌。
所以在开国后,为了能消除这一顾虑,刘邦先是连哄带骗的罢免了韩信的兵权,对着韩信说道:
“小老弟啊,你可是大汉的功臣,我刘邦可是非常的崇拜你,你这样..你先把兵权给我,老哥给你带带兵,等日后兵强马壮了,哥在还给你。”
就这样,刘邦先是解决了韩信的威胁,但要想彻底解决自己的心患,刘邦还需要一个理由,
一个足以让韩信致死的理由!
于是,由萧何和吕后导演的一种优秀反奸大戏正式上演,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刘邦的指示下完成的。
公元前197年
,
陈豨反叛,刘邦一看好家伙,这可来机会了。
你韩信不是和陈豨关系好吗,这下他反叛了,索性我就让你和他一起反叛,直接给你弄死得了。
于是,身居后方的吕后和萧何琢磨着怎样才能把韩信处死,就在这时,吕后灵机一动说道:
“我们假传圣旨说大王已经平叛归来,邀请全朝文武百官前来赴宴。”
萧何一听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一连说了三个
“妙、妙、妙!”
就这样,两人一合计就将韩信骗到长乐宫杀害,一代兵仙就这样陨落在了汉王朝的土地上。
虽然韩信被吕后萧何二人设计至死,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韩信被杀前,他曾说了一句话,吕后、萧何二人听到后不禁害怕的直打冷颤,就连刘邦听到后也是说道:
“吾乃万幸!”
而韩信到底说了些什么竟能让刘邦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韩信临终前留下遗言早就道明了事情的真相
韩信身为将军,带兵打仗自然是不在话下,但只要涉及大汉的政治,韩信就明显不太够格了。
所以在韩信成长的路上,一直都有一位亦师亦友的人帮助着他,这个人
蒯通。
在韩信带兵打仗的路上,蒯通为他提供了很多计谋,在这样的辅佐之下,韩信也就很快平定北方的叛乱。
而且在叛乱平定之后,蒯通对韩信说了这么一句话:
“以将军现在的才能,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他们二人中只要得到您的辅佐,那必定会一统天下,可只要天下大定之后,刘邦和项羽也一定会先拿您下刀。”
而蒯通的话也从侧面告诉韩信,
他应该要三分天下,自立为王。
但韩信毕竟是韩信,他没有刘邦那样的狡诈的心思,于是便说道:
“我有这一切都是大王给我的,我不会心生反叛。”
可就是因为韩信的这一决定,才会让他惨死在长乐宫内。
要说韩信有没有野心,那答案是毫无疑问,肯定是有的,不过他的野心并不是当皇帝,而是老老实实的当一个异姓诸侯王。
但这恰恰也是刘邦最不能容忍的,毕竟在自己的底盘可容不得别人在这称王称霸。
虽然时候韩信被封为楚王,可
“兔死狗烹”
的道理韩信还是不明白,于是便有了罢兵权、贬侯爵的事情。
直到他被萧何和吕后偏至长乐宫的时候,韩信才幡然醒悟,所以便说出了那句: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就话的意思也很好理解,无非就是后悔当初自己没有听取蒯通的计谋,才会落的如此下场。
而吕后和萧何听到这句话之后也是惊出一身冷汗,如果说当初韩信真的按照蒯通的计谋做事,那么历史的走向还真不知道往何处发展。
但奈何,韩信当时并没有造反的心思,只是可惜这么一个军事能力强、又能打胜仗的将军最终没能战死沙场,却死在自己人的手下。
但话又说回来,韩信如果懂得收敛一点,想必他也能落的安享晚年的下场。但事情没有如果,
韩信这位兵仙、大将军终究还是死在刘邦的帝王之术下。
韩信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最终的下场却令人唏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这两句话也是完美诠释了韩信的一生。
结语
对于韩信这个人,人们对他总是有多种评价,有的人说他如果没有萧何,韩信什么也是不是。可同时也有人说,
韩信之才,比刘邦和项羽都要出色。
但不管怎么说,韩信确实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留下了功不可没的功劳。
只可惜韩信不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没有明保哲身,最终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