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万隆会议后,菲律宾外长罗慕洛感慨地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的时候的朋友。”
这一年的4月,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再加上一些外媒的不实报道、极力挑拨,许多国家对中国心怀疑虑,甚至有些误会。会议的气氛一直紧张而微妙,甚至有的国家称:“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势的殖民主义’,并号召非共产主义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
各国各怀心事,前景似乎不妙。
有一些人等着看笑话,私下断言:与会国家这样各执一词、争吵不休,针对中国的质疑和指责一直不断,就看周恩来如何作激烈反击。这次的亚非会议,可想而知会以失败告终。
轮到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发言时,许多与会者都认为,周恩来将对指责中国的不实言论进行激烈反击。
谁也没有料到,走上讲台的周恩来心平气和,面如春风,他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语言是这样奇妙的东西,它可以让形势瞬间转换。
周恩来此言一出,紧张的会场气氛陡变。
接着,周恩来用徐缓适度、不卑不亢的语气说:“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
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意识形态和各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说:“我们是容许不明真相的人怀疑的。中国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来都可以。我们没有黑幕,倒是别人要在我们之间施放烟幕。”
然后,周恩来用诚恳的语气,回顾了许多亚非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亲善合作的具体事例,贴心探讨了各国共同利益所在。
周恩来侃侃而谈,他坦诚真挚、务实求真的态度,眼光独到、着眼长远的见解,唤起与会国的共鸣、理解与支持。
发言结束,会场掌声雷动。
大会主席总结说:这个发言是大会走向成功的一个转折点。
这次会议一共7天:16次会议,15次接见代表谈,15次招待宴会,周恩来在各种场合发言,展现出了过人干练、高远见识、敏捷口才、幽默谈吐、翩翩风度、良好修养……令接触过他的人,无不倾倒。
事后人们才知道,周总理当时是拖着大病初愈的身体,来参加这次会议的,这期间,他每天睡眠时间不足2小时!
事实上,周恩来的出众才华,曾无数次征服自己的对手。
西安事变后,和周恩来多次接触的宋美龄感慨:“国民党内,为何没有周恩来这样的人?”
很多人知道,蒋介石生前爱写日记。人们发现,蒋介石几乎骂遍了所有人,甚至包括他的夫人,唯独对一直与他为敌,成为他心腹大患的周恩来,保持了由衷的敬重和欣赏。
蒋介石曾跟身边的人这样夸赞周恩来:“我从黄埔军校时见识到周恩来时就想把他揽入麾下,可惜进了中共,不过他是中共最有人情味和最有情操的一个人了。”
重庆谈判期间,蒋经国告诉他的心腹蔡省三:周恩来是个好人,不是装出来的。
这样被对手毫不吝惜地赞美,真是古今少有。
周恩来身上就是有这样谜一般令人不解的魅力,只要跟他接近聊上一会,你就会放下所有的紧张戒备,不知不觉被他的智慧明达、懂礼知节、彬彬有礼吸引。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有与会代表向总理表示:虽然在谈判中我们有好些问题并且包括一些重要问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同你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
在外交场合,一个人往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
原缅甸总理吴努就曾表示说:是总理消除了他和人民原本对大国的恐惧。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
听说周恩来要来国宾馆拜访他,尼克松亲自站在楼梯口迎候,见到周恩来后,伸手为他脱去身上的大衣。
据说,当时的美国人简直惊掉了下巴:他们眼里这个高傲、极端反共的共和党人,怎么会在外交场合做出如此惊人的举动?尼克松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原因:“是周恩来的人格力量征服了我。”
周恩来的这种魅力,可以使人觉得他可亲可敬,平易近人,但又会让人油然心生敬服、不敢有丝毫小觑。
因此,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他是我在60年来的公职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
尼克松对周恩来总理不吝赞美之词:“20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总理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会见过的100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敏锐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这些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领导人。”
这次访华之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两国关系逐渐坚冰,对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光辉,才能够不仅温暖朋友,还能够融化坚冰、化敌为友?
诺贝尔奖获得者,跟周总理有过多次见面和深谈的杨振宁,为周恩来写下这样的悼词:
“他的精神将滋长在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精神里面,是这个民族永恒的榜样。”
此言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