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三十二年的历史,一直是读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由于大家所处的立场、认识水平以及社会阅历的不同,就如何评价三十二年的历史,存在很大分歧。为了统一思想认识,团结一致向前看,应该遵循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按照两个历史决议的精神,学习和研究党史国史,自觉维护决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改革开放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建国三十二年,一般是指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具体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读者有时习惯称之为“建国三十年”。
一、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价
毫无疑问,建国三十二年历史,总的来说,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但新中国建立的时间不长,我们的社会义建设事业的经验不多,加上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
正确对待三十二年的历史,就不能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更是不允许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大的错误,甚至重蹈历史覆辙。但是,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忽视或否认这些成就,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同样是严重的错误。所以,上述两种倾向我们都要坚决反对。
二、对建国三十二年的历史要具体分析
建国三十二年的历史,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党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所引起的阶段性变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年到195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共七年时间,应该充分肯定。前三年: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国民经济恢复;后四年:提出总路线、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凯歌行进,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
第二阶段:1957年到1966年月,从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共十年时间,应该基本肯定。1958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跃进是错误的,其它时间党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正确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石油全部自给。电子、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第三阶段,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十年又五个月时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中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这十年,是非混淆,敌我颠倒,教条主义、唯心主义、现代迷信盛行,直接经济损失5000亿,间接的无法计算。
三、建国三十二年历史中,主要错误表现是: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
第一,“大跃进”的主要错误是违背客观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搞经济建设,虚报浮夸“放卫星”,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第二,人民公社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脱离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大锅饭,阻碍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犯了急于过渡的错误。
第三,大炼钢铁运动的错误是不顾一切突击蛮干,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犯了急于求成?忽视社会经济规律的错误。
第四,“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阶级斗争扩大化,是非混淆,颠倒敌我,给党、国家和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犯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四、如何看待建国三十二年的成就
建国三十二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党在探索中的正确理论观点、方针政策直接指导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抵制各种政治运动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党和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基础。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反右倾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频繁的政治运动,我们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同时不要忘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浪费的基础上,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所以,必须把“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反右倾运动、“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本身同三十二年的历史区别开来,而不能偷换概念或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