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历史上“消失”过1500年,夏朝是否存在?
创始人
2025-07-16 15:02:23
0

我们常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提出的说法,一般是从远古时期的伏羲氏作为开始。

清末民初时,革命党人提出了

“黄帝纪元”

的说法,以

公元前2697年,黄帝登基之年为元年,到了2023,已经是黄帝纪元4720年了。

但是黄帝年代过于久远,没有确切的考古发现,大多只是停留在后世加工过很多次的传说当中。

即使是我们所熟知的商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被承认的传说时代,直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大量出土,才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到了九十年代,“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才逐渐将自成汤灭夏以来的时间年表梳理清楚。

但是,夏朝的年代学研究确是举步维艰,由于考古资料的缺失,直到今天也才给出了基本的年代框架,进展缓慢。

那么,饱受争议的夏朝究竟是否存在呢?

一、历史传说

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将传说一词和一些文学故事搞混,认为传说大多是虚构的,就像是小孩的童话故事,听听乐子就好。

但一些传说则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能够客观反映一定的历史事件。

比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等耳熟能详的故事,最初就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在口口相传中逐渐增加了新的流行元素,最后被文艺工作者加工汇编,才最终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版本。

即使是今天,这种创作加工也没有停止。

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是如此,只不过当时很可能没有文字发明出来,只是凭借

“结绳记事”

和口口相传的语言载体才能够流传下来。

就算是文字诞生之后的时代,人们“笔笔相传”,手抄的文字版本都有很多抄错、加工的现象出现,口头传承的谬误也只会更多。

就是这样的失误,让我们将历史传说和民间、风俗传说搞混,进而对历史传说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进而不承认伏羲女娲至商汤灭夏之间的历史,只作为上古大神的风闻趣事来作为消遣。

我们本国人都是如此,国外的历史学界也是如此,只要没有可靠的考古发现出来,夏朝就不会被承认,只能是传说时代的故事而已。

很多人会说我们的历史不需要别人承认,但大家要知道,如果没有考古实据,韩国等“文化大国”捏造出来的,所谓八千年文明史的笑话都将被搬上台面。

所以,只有进一步对夏朝时期的遗址进行深一步的考古挖掘和深度探究,才能真正将这个传说中的朝代,作为真实历史来看待。

文明三要素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很多地方都大兴土木,挖地基盖高楼的现代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正是如此,也让很多尘封在泥土之下的历史遗迹重见天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星堆遗址,以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惊艳了世人。

但是,

我们在称呼三星堆的时候,往往是称之为三星堆文化而并非三星堆文明,主要是其没有完整的构成文明存在的三要素:金属、城市、文字。

我们要探讨夏朝是否存在,也是要从金属、城市和文字三个方面入手,逐一确认。

金属

首先就是金属,中国最早的金属是出土于今天甘肃一带的红铜碎片,距今约五千年左右,但这一区域并不在夏朝的辐射范围之内。

疑似夏文化存在最早的遗址,是山西夏县的东下冯遗址。

东下冯文化距今约3500—3900年,与夏朝的朝代时间相吻合。

在东下冯遗址中,出土了33件铜器,但遗址中的铜器并不是单一的青铜器,而是红铜和青铜都有,并且器型相对较小,陶器、石器也都大量出土,属于铜石并用的时代。

但在最初,东下冯文化被认为是龙山文化的一个类型,但随着同时期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进一步发掘研究,越来越发现二里头文化与东下冯文化的相似之处。

虽然二者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现在已经基本可以将东下冯遗址归类于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了。

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不论是在量上,还是在精美程度上,都要比东下冯文化要高一个层级。

但无疑,这些青铜器的出土都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城市

城市是如今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聚集地,而城市的诞生是要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力作为保障的。

只有有了发达的种植业,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才能构建起相对庞大的聚落,也能够养活更多不用从事农业劳动的城市居民。

而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安全性,

城墙就是不可或缺的防御建筑,不论是现在各大遗迹中看似破烂的夯土层,还是被誉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长城,都是文明存在的重要证据。

而作为基建狂魔的中国,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城墙来抵御野兽和外敌入侵了。

而被认为是夏朝都城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更是同时期城市中的庞然大物。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城市人口大约只能有一两千人,更多的人口则是散居在各个小部落当中。

我们的二里头遗址,在兴盛时期,城市人口甚至能够达到惊人的两万人。

大家可不要小瞧两万人的数字,即使是在铁农具广泛使用的封建时代,养活一个城市人口都要至少五个农业人劳作。

而夏朝这种在农业生产中铜石并用,还不会使用牛耕畜力的早期农业,养活一个不干活的城市居民,十个人的劳作支撑都是打不住的。

所以,支撑二里头夏都这个庞大城市的运作,至少王畿之地二三十万人的辛苦劳作,二里头夏都遗址的城墙和城市居民的活动痕迹,都是支撑线槽存在的有力证据。

文字

上述的两种要素,都是确切无疑的证据。

但唯有最后一项文字,确实是证明夏朝存在的一大难点,毕竟至今仍然没有夏朝的任何文字资料出土。但现在的种种蛛丝马迹,都在证明着,夏朝可能是有文字的。

首先就是承接夏朝的商朝文字。商朝甲骨文一直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文化符号,我们现如今的汉字都是从商朝甲骨文一脉相承地传承下来的。

目前我们所发掘的最早的甲骨文,是距今约3200年的商王武丁时代。

这一时代的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了,不仅有着最基础的象形字,还有着大量的象声字、会意字,可见距离最早的基础象形字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而此时距离夏朝灭亡也才过了近300多年。

早在夏朝之前的

《仓颉书》

都已经出土了很多文字雏形的刻画符号,虽然算不上文字,但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使用文字的需求了。

但作为刻画符号和成熟文字之间过渡时期的夏朝,则是一点文字的线索都没有发现,也是令人费解。

这很可能和文化习惯有关,

商人好鬼,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部分甲骨文,都是商人在进行占卜祭祀时所使用的卜辞,都是用刀刻在不易腐烂的龟腐甲和牛骨之上的。

并且在一些甲骨之上,还发现了疑似墨迹的残留,有些甲骨很有可能是用笔先描出字形,再用刀刻上去的。

所以,如果夏人没有类似商人篆刻的习惯,只是将文字写在竹木简之类的载体上,在雨水充沛的上古华夏地区,也是很难留存至今的。

比如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睡虎秦简,在出土之时已经是破碎和腐朽不堪了,是在文物工作者做了大量修复工作之后,才有了如今的样貌。

而在早期的商代甲骨文中,也有着“册”、“典”等字样,说明至少在商代早期,就有了竹木简之类的文字载体出现了。

而仓颉造字的传说,更是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直到如今还有着很多的仓颉庙存世。

而仓颉更是远在5000年前,黄帝时代的人物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对仓颉造字一说也是深信不疑。

《吕氏春秋》有云:“奚仲作车,苍颉作书。”

如今流传的《仓颉书》,虽然很有可能是汉代伪作,但其在历史上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着仓颉石室的记载,包括孔子、李斯在内的很多名人也都前往考察,试图解读《仓颉书》中二十八个字的含义。

结语

不论是否承认夏朝是真的文明,从大禹治水到商汤灭夏之间的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

这一时期的全国各地的文化遗址百花齐放,群星闪耀,共同构成了后来华夏文明的多个源头。

而商朝璀璨的青铜文明也必定不是无本之木,而是承接着前人的文化成果进一步发展下来的。

至于文字的存在与否,只能交给考古工作者和房地产开发商们不断掘地来发现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齐... ——————————————————接上篇 周惠王二十四年(前653年)秋,代替郑文公出席‘宁母之会...
原创 中... 长期以来,每当有中国人在国外受到欺负时,就有人说,哪一天中国强大了,看他们还敢欺负我们! 然而,事实...
原创 隋... 隋唐后期各路英雄纷纷起兵,其中唯有李渊造反成功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一统了天下,史称唐高祖。其实当时除李...
原创 听... 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劳驾点击右上方的“ 关注 ”以增加您的阅读体验,同时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193...
原创 古... 在古代徽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桌子,被称为“合欢桌”,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陌生,但一旦了解其由来和作用,...
原创 慈... 慈禧太后,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傲慢跋扈却又极为重要的人物。尽管她生育不多,除了养子养女,咸丰帝算是唯一的...
原创 伊... 文|环宇通史 编辑|环宇通史 引言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俄罗斯登基,他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
原创 宋... “在更遥远的远古时期,女性比现在以往的历史时期都更加自由。”但古代,女性从出生起就被灌输着男尊女卑的...
原创 日... 经常关注新闻的朋友就应该知道,近现代日本谈论最多的就是关于皇位继承可不可以让女孩去继承?这样并不是说...
原创 琉... #历史开讲# 文|木木 编辑|观星 “系图座”是一个管理审查士族家谱的机构,在系图座的监督下宗族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