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略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灾害史
创始人
2025-07-16 14:31:53
0

#历史开讲#

北朝,一般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

自西晋八王之乱之后,各地不断发生混战,是北朝的出现结束了那近一百五十年来的割据混战局面。

但在北朝时期,战乱也并没有结束,百姓也并没有得到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在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人为争夺战争以及频繁的农民起义,再加上自然因素的影响,

引发了数量众多、规模巨大的灾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使得人民苦不堪言。

北朝灾害的概况

北朝时期大多以

水灾、旱灾、地震、冻害、沙尘、虫灾、风灾等

自然灾害为主。其中水旱灾害的是北朝时期最常见、最突出的存在。

因为水旱灾害发生的次数极其频繁,水灾一般集中在夏秋两季,因为夏季一般多降雨,且降雨强度大,也没有较为完善的引水措施,

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滥砍滥伐,过度开垦,都会加剧水土流失,这些都是北朝水灾严重的原因。

而旱灾在北朝多发生在春夏时期,长时期的无降水或降水量少,都是爆发旱灾的主要原因。

而北朝时地震灾害的危害程度仅次于水旱灾害,

地震灾害也是北朝时期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

且地震爆发的地点相对集中,多在北方,时间也呈现出连续性趋势,如连续数年都发生地震,或者在一年内一个地方多次发生地震。因为北朝多在北方,北方板块运动相较频繁,因此易发生碰撞导致地震。

自然灾害是自然力量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损失,自然灾害一直伴随着人类,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也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进程。

自然灾害其实一般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北朝时期,气候整体上偏冷,所以冻害就形成了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自然灾害。

冻害在北朝时期分布范围极广,让许多庄稼都冻死于田中,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但在气温偏低的同时还存在气温波动。

且北方大多草木茂盛,物种丰富,有许多天然的草原以供生存狩猎,所以狩猎经济在北朝的财政收入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北朝时期,权力更迭十分频繁,也导致了战争从不间断,社会极其动荡不安,所以造成了许多原本可以狩猎的地方变得杂草丛生。

人为的破坏自然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且在此期间,又人为的过度开垦荒地,砍伐植被,对动植物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也是北朝多沙尘天气的原因之一。

北朝的虫灾大多以蝗虫为主,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因为夏季持续高温,使得天气十分闷热,同时又伴随这降雨,在这种又闷又热且潮湿的天气中最容易引来蝗虫,且蝗虫生长力也极为顽强。

而且北朝时期的水灾和旱灾也都是蝗虫聚集的诱因。与此同时,

在春夏两季也极易发生风灾,风灾常常和雨、雹、沙尘等其他自然灾害伴随发生,以至于大大加大了风灾的破坏作用。

北朝的灾荒思想

北朝政权更迭频繁,这也意味着其救灾思想也多种多样。如孝文帝时期下罪己诏,向上天谢罪,

因为在北朝时期信奉天人合一,君权神授,认为君主代表着上天的意志,所以君主必须对上天负责。

一旦发生灾害,君主便会认为这是自己统治不当,上天已发出警告,于是君主会下罪己诏,主动向上天承认错误。

同时为了体现君主的清明,能及时的调整政策,便会主动下诏求贤,广征意见,以寻找最合适的救灾政策。

但救灾思想中影响最深的当属儒家“仁政”思想,儒家的仁政认为君为民的父母,所以是、君王要对民众负责,所以当自然灾害出现时,统治者就必须要实施救济之策。

逐渐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北朝时期统治者所采用的思想,北朝的统治者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在国家管理思想和政策实施下都极具儒学化色彩,

就如进行仁政救灾、实物救灾等,这是都是利国利民的政策,极大的维护了社会安定。

但在灾害的影响下,北朝也开始兴起了重农思想,认为“民以食为天”,农业乃立国之本,离开了农业,那么民众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就会束手无策,所以发展农业,以农备荒,这在北朝时期成为了解决灾时困难,防灾备荒的主导思想。

北朝的荒政以及救灾措施

由于北朝多自然灾害,统治者为维护政权的稳固以及争夺战争的需要,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救灾。

如兴修水利,整顿河道,排水治涝,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水灾的危害程度。

同时朝廷也会出面,组织民众进行屯田,以民屯田,一方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维护了社会稳定,当民众有田地时,就不会想着造反,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政权。

而当灾害降临后,朝廷多会进行仓廪赈济,这是指对需要救助的灾民进行赈粮和赈物。如当灾害发生后,一般影响的便是农作物的产量,这会造成粮食紧缺,物价上涨,甚至出现饥荒,所以能有吃食果腹成为了灾民最迫切的需求。

一旦灾民失控,便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所以为了稳定灾民,朝廷会在此时开仓赈粮救助灾民。同时,朝廷也会进行赈物,这包括布帛和钱币。

其实赈物也是开仓救济的一种方式,赈物也是赈济的常用形式,因为灾民不仅缺粮食,同样也缺衣物蔽体,不至于让灾民在灾害中因天气原因而死去。

所以赈济谷物,不仅要解决灾民的缺粮问题,还要解决灾民的缺衣问题,

只有做到了饥有食物,寒有衣物,才能真正解决灾民的问题,以稳定社会秩序。

与此同时,统治者还会倡导节俭节约,以此减轻灾民的负担。如禁止酿酒,因为粮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之一,这有效的遏制了浪费粮食之风,这一举措对于节粮济民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还有朝廷也会在此时停建工程,避免进一步的劳民伤财。

当灾害发生后,一部分百姓势必会居无定所,当灾民流离失所时,既影响社会安定也阻碍了经济发展,所以安置流民也成为了朝廷救灾的重要问题。

北朝时期,大多朝廷对流民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侨置郡县,按照流民原本的籍贯再重新进行登记,将这些流民集中安置到所到之地,并建立郡县。

这样就保证了流民有了固定的住所,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同时北朝时期也会对流民进行诱导、劝说甚至勒令回乡等措施,这是一种安辑流民的权术手段。

但其实在北朝时期,除去朝廷救灾以外,社会各层也积极参与了,并得到了朝廷的倡导与鼓励。

如民间出现了私人赈贷,当百姓遭遇灾荒后,幸存下来的百姓大多倾家荡产,为维持生计,恢复生产,故会有私人进行放贷,以作为灾民开始新生活的启动资金,在北朝这些救济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同时民间也会施行赈施之策,这多数是指富贵人家用家中之物对灾民进行救济。还有邻里乡亲宗族之间的救济,这是北朝当时社会群体救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救助形式多样、行动也更为及时,所以效果也尤为显著。

综上诉述,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要爱护和保护自然,这样自然才会与人类和谐相处。

像北朝时期,战乱频发,同时人为的过度开垦等破坏行动,都是不尊重不爱护自然的行为,因此许多自然灾害便更加剧烈。

而儒家思想在救灾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统治者所颁布的救灾政策大多体现了“仁政”的影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对灾区恢复生产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

而且在救灾过程中,不仅仅政府积极面对,民间社会各阶层也踊跃参与,其中民间进行救济的大多是富豪、地主或是地方官吏,这些人员无私的赈济不但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

这些举措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样也能启发后世,就像如今社会高速发展,依旧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侵袭,

但只要做到全社会同舟共济,不怕困难,积极应对,再辅以科学的方法去进行救灾救助,那么自然灾害便不会变得可怕。

当然再积极面对灾害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爱护保护身边的环境,吸取北朝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与自然做到真正的和睦共处,才能尽可能的避免灾害频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美关税政... 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ASML)当地时间16日警告称,受美关税政策影响,该公司可能无法在2026...
亚洲杯-中国女篮34分狂胜新西... [搜狐体育战报]北京时间7月16日消息,2025年女篮亚洲杯在深圳继续小组赛角逐。A组第3轮较量,坐...
郑州古玩城淘书记 周六、带着女儿去古玩城淘书。 二楼至三楼的夹层,是书店。一个个小格子隔出来的房间,便是书店。里边旧版...
原创 在... 提起汉朝的外交问题,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匈奴。的确,那个时代的匈奴,经常骚扰汉朝边境。而令汉朝爱无力的...
原创 孙... 在三国中,大家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曹操这个人物,从他刺杀董卓失败之后,便开始起兵救国啦。曹操的志向非常远...
原创 楚... 前言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亲率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入关中,亲设鸿门宴名为款待刘邦,实则暗藏杀机...
原创 夏... 不仅中医要跑到西方那里获得认可,现在连历史都要他们认可!想骂人了!外国人认为我们5000年文明史是吹...
原创 我... 1792年,英国人马戛尔尼不远万里觐见了80岁的乾隆皇帝。他此行的目的,是希望清政府取消对外贸易中的...
1200万炮弹抵俄,60天内有... 俄军夏季攻势的炮声未响,全球已闻到火药味。当普京的“60天最后通牒”与特朗普的“致命军援”针锋相对,...
原创 西... 引言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于是就自发地开始以血缘或者氏族的关系而聚集在一起成...